马英九终于体会到什么叫“冷板凳”!   今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中国人

波览历史 2025-09-06 22:40:29

马英九终于体会到什么叫“冷板凳”!   今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场面宏大,意义非凡。   在受邀观礼的嘉宾名单中,有中国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的身影,她坚定的态度和对民族大义的秉持,让她站在了这个特殊的观礼台上。   然而同样身为国民党前主席的马英九,却未收到这份邀请,只能在台湾遥望着这场盛典,真正体会到了被冷落的“冷板凳”滋味。   这一鲜明的对比,背后折射出的是马英九在两岸关系中定位的尴尬,以及大陆对两岸交流参与者的新要求。   马英九或许到现在才明白,他精心维持的“不粘锅”政治哲学,在民族大义的考场里根本拿不到及格分。   2010年,台湾地区推出的“高中历史课程纲要”修订案中,将“中国史”纳入“东亚史”范畴,把甲午战争后台湾的历史从中国主线中剥离。   当时学界哗然,台大历史系教授吴密察公开批评“这是在切割历史血脉”,但马英九当局仅以“尊重学术自由”为由搪塞过关。   这种对“去中国化”的纵容,看似是行政上的不作为,实则是在历史认知的根基上埋下了分裂的种子。   相比之下,2024年洪秀柱在台湾地区“立法院”质询时,当场拿出1945年台湾光复的原始档案,质问“谁有资格把台湾从中国历史中删掉”,这种直面历史的勇气,恰是马英九始终缺失的。   他的政治生涯始终在“求稳”与“避责”中摇摆。2015年两岸领导人会面时,马英九在公开讲话中13次提到“维持现状”,却对“九二共识”的核心,一个中国原则,只用“共同政治基础”一笔带过。   这种刻意模糊的表述,当时被不少媒体解读为“务实”,但站在今天回看,更像是对历史责任的逃避。   同一时期,大陆正在推动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早收清单扩容,希望通过贸易红利让台湾基层民众感受到统一的好处。   而马英九当局却在岛内推动“两岸经贸监督条例”,给合作设置重重关卡,生怕被贴上“亲中”标签。   这种“既要又要”的心态,让两岸关系在他任内看似热络,实则始终在原地踏步。   国民党内部的嬗变也让马英九的“中间路线”失去了土壤。   2024年台湾地区“立法委员”选举中,国民党籍候选人有73%的政见回避“九二共识”,其中不少人是马英九任内提拔的骨干。   这种集体性的立场后退,根源正是马英九当年“不沾锅”风格的后遗症。   他任内从未在党内建立起“反独”的意识形态共识,反而默许“本土派”与“统派”在党内科层中形成平衡。   如今洪秀柱在纪念活动上的坚定表态,恰恰反衬出国民党这些年在历史认知上的滑坡。   有台湾媒体统计,2016年以来国民党公开文件中,“中华民族”出现的频率下降了62%,而“台湾主体性”的表述增加了3倍,这种变化与马英九时期的纵容不无关系。   两岸民众的眼睛从来都是雪亮的。2025年上半年台湾地区一项民调显示,18-30岁青年中,仅29%能准确说出“台湾光复”的年份,这与马英九任内未纠正的“毒教材”有着直接关联。   而大陆这边,随着“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细化,民众对“隐性台独”的警惕性越来越高。   去年某台资企业在产品说明中标注“台湾国”,短短24小时就遭到大陆网友抵制,最终企业公开道歉并整改。   这种民间自发的反“独”意识,比任何官方表态都更能说明:两岸关系已经进入“真统一”对“假和平”的博弈阶段,再也容不下模糊地带。   马英九的“冷板凳”,本质上是时代对“机会主义者”的淘汰。   他任内曾有三次推动统一进程的关键机会。   2009年大陆提出两岸共同编纂抗战史,被他以“避免争议”拒绝。   2012年ECFA后续协商可能纳入文化教育合作,他怕触怒“本土派”而搁置。   2015年两岸领导人会面后,大陆提议建立军事热线,又被他以“时机不成熟”拖延。   如今这些机会窗口逐一关闭,大陆已经构建起涵盖经济、科技、军事的反“独”促统体系,再也不需要依赖某个人的“善意”。   观礼台上的洪秀柱或许想不到,她的出现不仅是个人立场的胜利,更标志着两岸交流进入“真统派”主导的新阶段。   那些试图在“独”与“统”之间走钢丝的政治人物,终将发现:历史的聚光灯,永远只照向立场坚定的人。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0 阅读:0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