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大唐盛世,第一反应永远是李世民。但你想过没有,要是当年玄武门活下来的是李建成,大唐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 史书是胜利者写的,这话放在李建成身上再合适不过。在《旧唐书》和《资治通鉴》里,他被写成一个贪杯好色、庸碌无能的太子,简直就是为了衬托李世民的英明神武而存在的工具人。但扒开被篡改的史料仔细看,你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李建成。 李渊在晋阳起兵时,真正带兵攻下河西、霍邑、潼关的先锋大将,其实是李建成。据《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他“每战必先登,矢石不避”,军中称其为“小霸王”。打进长安时,是他亲自带队第一个冲上城墙,这战斗力简直堪比秦琼尉迟恭。 更让人意外的是,李建成的政治眼光相当毒辣。当时瓦岗寨的李密势力正盛,所有人都觉得应该硬碰硬,只有李建成看出李密“性疑而忌,可智取不可力敌”。他派人送去一封密信,几句话就挑拨得李密和部下互相猜疑,最后瓦岗寨不战自溃。这种手段,哪里像个庸才? 说到用人,李建成帐下可是聚集了魏征、王珪、韦挺等一批能人。特别是魏征,后来成为贞观名臣,但最初是铁杆的太子党。有一次魏征直言进谏说得太难听,左右都要把他拖出去,李建成却笑着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魏征这是在救我的命啊!”这份气度,丝毫不输给他弟弟。 李建成最大的短板,可能是太像传统儒家理想中的君主了,讲究仁德治国,重视民生,喜欢按规矩办事。而李世民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狠人,该动手时绝不含糊。在乱世刚平的年代,也许正是需要这种敢打破规则的强者。 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想:如果李建成顺利继位,大唐会不会少些征伐,多些休养生息? 要知道李世民晚年连续发动高句丽战争,搞得民生凋敝,甚至出现了“男子不足,役及妇人”的惨状。而李建成主政时最出名的是在河北推行均田制,让流民回乡生产,这很符合他重视内政的风格。 玄武门那天早晨,当李世民带着伏兵逼近时,李建成其实已经察觉不对劲。《新唐书》记载他回头对李元吉说:“吾当入见上,自明心迹。”他还是相信朝堂规矩能解决争端,没想到等待他的是冰冷的箭矢。 历史没有如果,但我们不妨想象:一个由李建成和魏征搭档的大唐,可能会更早实现开元盛世的繁荣,而少一些贞观时期的刀光剑影。不过这也只是猜测了,毕竟命运给出的答案,永远只有一个。 有时候读史就在想,那些被历史淹没的“失败者”,未必就比胜利者差多少,可能只是少了点运气和狠劲。
提到大唐盛世,第一反应永远是李世民。但你想过没有,要是当年玄武门活下来的是李建成
闻史忆今阁
2025-09-07 00:06:42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