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今天报道:“尽管表面上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独占鳌头,但专家直言,中国目前

百日依山尽 2025-09-08 14:23:41

联合早报今天报道:“尽管表面上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独占鳌头,但专家直言,中国目前仍处于“规模领先、技术追赶”的阶段,尤其在人形机器人的运动能力与认知能力深度融合方面仍有差距。” 从规模层面看,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确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国内众多科技企业纷纷投身其中,从初创公司到行业巨头,都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上积极布局。在各类科技展会和活动中,人形机器人频繁亮相,吸引了无数目光。 有的企业专注于服务型人形机器人研发,将其应用于商场导购、酒店接待等场景;有的则致力于工业领域,让人形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执行搬运、装配等任务。这种广泛的参与和多元的应用场景,使得中国人形机器人的产量和市场保有量不断攀升,在全球范围内占据显著优势。 然而,规模的领先并不等同于技术的全面领先。在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技术方面,中国仍面临诸多挑战。运动能力与认知能力的深度融合便是其中关键一环。 运动能力关乎人形机器人能否灵活自如地行动,像人类一样完成各种复杂动作;认知能力则决定了机器人能否理解周围环境、识别物体、做出合理决策。目前,国内人形机器人在单一能力上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在两者深度融合上还存在明显不足。 以日常行走为例,人类可以轻松应对各种地形,在行走过程中还能同时观察周围环境、与人交流。但人形机器人要做到这一点却困难重重。在复杂地形上行走时,机器人需要实时感知地面状况,调整身体姿态和步伐,这要求运动控制系统具备高度灵敏的反应能力。 同时,它还需通过视觉、听觉等传感器获取周围环境信息,进行认知分析,以避免碰撞、识别目标物体等。目前,国内人形机器人在处理这些并行任务时,往往会出现延迟或错误,难以实现像人类一样自然流畅的交互与行动。 在认知能力方面,虽然一些机器人能够识别常见物体、理解简单指令,但对于复杂语义、情感理解以及抽象概念的处理仍十分有限。例如,在与人交流时,机器人可能无法准确理解对方的语气、表情所蕴含的情感信息,导致回应不够恰当。 不过,中国科研人员和企业并未停下追赶的脚步。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大了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研发投入,吸引了一批优秀人才投身其中。企业也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 一些企业开始探索采用新的算法和架构,提升机器人的运动与认知融合能力;还有企业致力于开发更先进的传感器,让人形机器人能够获取更丰富、准确的环境信息。 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在规模上已取得领先地位,但在技术层面仍有提升空间。运动与认知能力的深度融合是当前需要突破的关键瓶颈,随着各方努力的不断推进,中国人形机器人有望在未来实现技术上的全面赶超。

0 阅读:46
百日依山尽

百日依山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