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大将军费祎在岁首大会上,被魏国降将郭循拔刀刺入胸膛。费祎被杀后,朝堂矛头指向

帝王八卦 2025-09-08 22:26:06

蜀汉大将军费祎在岁首大会上,被魏国降将郭循拔刀刺入胸膛。费祎被杀后,朝堂矛头指向姜维,然而幕后黑手恐怕另有其人。 公元253年新春,大将军府内热闹非凡,坐在主位上的费祎,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与宾客们一一碰杯,不知不觉中,已有了几分醉意。 就在这欢乐祥和的氛围中,一个身影端着酒杯,缓缓向主位走去,此人正是三年前被姜维俘虏、随后归降蜀汉的曹魏降将郭循。 当郭循走到费祎面前时,猛地从衣袖中抽出一把短刀,刺向费祎的胸膛!这突如其来的袭击,让在场的宾客们愣住,一时间不知所措。 等大家反应过来时,费祎已经捂着胸口倒在地上,侍卫们见状冲上前将郭循制服,而费祎很快就伤重而死。 费祎遇刺身亡,引发蜀汉朝堂一片震动,不少人将怀疑的目光看向姜维。 姜维与费祎之间的矛盾,在蜀汉朝廷中早已不是秘密。姜维一心想要夺取曹魏的陇西之地,进而率领大军向东进军,攻克长安,完成诸葛亮未竟的北伐大业。 但费祎却始终反对姜维的这一想法,他经常对姜维说:“就连诸葛亮丞相那样的人,都没能平定中原,我们这些人的能力远不如丞相,又怎么可能实现北伐的目标呢?” 因此,每当姜维请求朝廷派遣大军北伐时,费祎都会从中阻拦,最多只给姜维一、两万人马。长期以来,姜维的北伐计划屡屡受挫,他心中对费祎的不满也逐渐积累。 而在费祎死后不久,姜维就率领数万人马出征陇西,北伐的规模远远超过以往;三年之后,姜维更是升任大将军。 因此, “姜维是刺杀费祎的幕后主谋” 这一说法在蜀汉朝堂上广泛流传。 但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一说法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 首先,倘若姜维真的策划了这场刺杀,他绝不会让自己俘虏的郭循充当刺客, 这种做法无疑是在向所有人暗示自己与刺杀事件有关。 其次,姜维主张 “激进北伐”,费祎主张 “保守安民”,两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蜀汉,并非存在不可调和的仇恨,完全没必要采用刺杀这种极端的手段来解决问题。 再者,如果姜维真的策划了刺杀事件,不可能一点证据都不留下,后主刘禅也绝不会容忍这种行为。 既然姜维的嫌疑可以排除,那会不会是曹魏在背后策划了这场刺杀呢?毕竟郭循原本是曹魏的将领,刺杀蜀汉的大将军,对曹魏来说无疑是一件有利的事情。 不过,这一猜测同样缺乏足够的依据。 在费祎当大将军期间,蜀汉对曹魏的威胁远小于后来的姜维掌权时,曹魏没有铲除费祎的理由。 排除了姜维和曹魏这两个最有可能得怀疑对象后,郭循刺杀费祎的动机就成了一大的谜团。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看,有两种可能性相对合理。 第一种可能性,与曹魏实行的 “质子制度” 有关。 早在曹操掌权时期,为了防止边防将领背叛自己,就制定了严格的质子制度,规定边防将领的家人必须迁居到邺城,留在朝廷的控制范围之内,作为人质。 郭循作为曹魏的边防中郎将,他的家人自然也居住在邺城。当郭循投降蜀汉后,他的家人就成了曹魏手中的 “筹码”。郭循刺杀费祎,是一种无奈之下的 “投名状”,是为了其家人的安全。 第二种可能性,源于郭循自身。虽然郭循表面上归顺了蜀汉,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仍然将曹魏视为正统。 在郭循看来,费祎是蜀汉的大将军,只要除掉费祎,蜀汉会陷入混乱之中,曹魏就可以趁机南下,消灭蜀汉。因此,郭循主动策划了这场刺杀行动。 从最终的结果来看,郭循的目的确实达到了,得知他的死讯后,魏帝曹芳专门下诏书表彰,追封他为长乐乡侯,还让他的儿子继承了爵位。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更为隐晦的猜测:费祎的死,可能是蜀汉内部不同势力之间权力博弈的结果。 这些势力或许暗中勾结在一起,利用郭循对曹魏的 “忠义之心”,或者他对家人的牵挂,挑拨郭循刺杀了费祎。在这场权力斗争中,郭循不过是一枚被人利用的棋子。 费祎死后,蜀汉虽然下令追查刺杀事件的凶手,但最终只处死了郭循,并没有深入调查背后的主谋,这场刺杀案也因此成了一桩悬案。 失去了费祎的制约,姜维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开始大规模地发动北伐战争。 短短十年时间里,姜维先后发动了八次北伐,几乎每年都在领兵打仗。但这些北伐不仅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反而极大地消耗了蜀汉的国力。 对蜀汉而言,费祎的死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他死后,蜀汉陷入了 “穷兵黩武” 与 “内部倾轧” 的恶性循环之中,最终被攻灭。

0 阅读:0
帝王八卦

帝王八卦

皇帝们的私生活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