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角下的课堂评价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沿探索,朝阳区小学《“宜学课堂”评价量表(2025年版)》堪称**“新课标背景下课堂评价的创新样板”,其价值不仅在于构建了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工具,更在于为“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路径,具有三大突破性意义: 一、理念之新:锚定“素养时代”的课堂转型方向 量表以“宜教、宜学、宜评、宜用、宜创”为核心维度,彻底跳出“知识本位”的评价窠臼,将“核心素养培育”“学生主体地位”“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创新精神培育”**等新时代教育关键词,转化为课堂上可观测、可评估的具体行为指标。例如“宜教”中对“课程思政自然融入”“人工智能技术深度支持”的要求,“宜创”中对“开放性任务设计”“包容试错氛围营造”的倡导,既呼应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紧扣“数字化转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命题,为课堂转型指明了清晰方向。 二、体系之全:搭建“全链条赋能”的评价生态 从“教学设计(宜教)”到“学生学习(宜学)”,从“评价反馈(宜评)”到“知识应用(宜用)”,再到“创新培育(宜创)”与“教师支撑(教师基本功)”,量表覆盖了课堂从“课前准备”到“课后生长”的全周期,形成**“目标—实施—评价—迁移—创新—保障”的闭环生态**。这种系统性设计,让“核心素养”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能通过“任务情境关联现实”“差异化学习指导”“真实问题解决”等具体环节,在课堂中层层递进、逐步落地,真正实现了“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改”。 三、实践之效:破解“素养落地”的课堂实践难题 长期以来,“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中具象化”是基础教育的实践痛点。量表通过“可量化的权重分配(如宜学占30%、宜教占25%)”与“可操作的评价要素(如‘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关联’‘提供支架培育创新思维’)”,为教师提供了“备课有依据、上课有标尺、反思有抓手”**的清晰路径。无论是城区优质校还是乡村学校,都能借助这套量表,找准课堂改进的突破口——从“任务设计是否关联现实”到“技术应用是否服务学习”,从“评价语言是否精准激励”到“学生是否具备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让每一堂课的优化都有迹可循、有章可依,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可以说,朝阳区的这一探索,既是对“新课标”的创造性落实,也是对“未来课堂”的前瞻性建构,为全国基础教育课堂评价改革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朝阳方案”。
专家视角下的课堂评价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沿探索,朝阳区小学《“宜学课堂
特级钱守旺云
2025-09-09 07:42:2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