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评促学:小学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单元评价的创新启示 ——基于核心素养的过程性评价实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11-20各数的认识”是学生从“个位数”迈向“两位数”的关键转折点,也是培养“数感”“运算能力”等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近期,某教研团队发布的《小学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单元评价建议及样例》(以下简称《建议》),以“素养导向、过程性评价、实践应用”为核心理念,为单元教学评价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范式。本文从评价逻辑、实践价值、教育启示三个维度展开分析,探讨其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借鉴意义。 一、评价逻辑:从“知识本位”到“素养导向”的转型 《建议》打破传统“知识点覆盖+机械训练”的评价模式,构建了**“学业要求—评价方式—核心素养”三位一体**的逻辑框架: 1. 聚焦核心素养:将“计数单位与数位的认识”“数的顺序与大小”等知识目标,与“数感”“运算能力”“应用意识”等核心素养紧密关联。例如,通过“摆数游戏”(用小棒摆出“十几”的数),既考察学生对“十进制”的理解,又评估其“数感”(对数的直观感知)。 2. 强调过程性评价:摒弃“一张试卷定优劣”的做法,通过课堂任务表现、操作活动、生活情境应用等多元方式,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与能力发展。例如,在“解决间隔数量问题”中,允许学生用“画图、数数”等策略,只要能“解释思考过程且合理”即视为达标,体现“重方法、轻结果”的评价导向。 3. 注重实践与创新:将“数的读写、运算”融入真实情境(如“用数描述排队顺序”“计算铅笔数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化理解。这种“做中学、评中学”的设计,呼应了新课标“做数学”的理念,避免“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 二、实践价值:破解单元教学评价的三大痛点 1. 破解“抽象概念难落地”: “十位”“十进制”等概念对低年级学生而言较为抽象。《建议》通过“摆小棒”“计数器拨数”等操作活动,将抽象的“位值制”转化为直观的“捆与根”的关系。例如,学生在“摆13”时,需选择“1捆+3根”而非“13根单根”,这一过程自然渗透“10个一是1个十”的本质,让评价成为“理解的催化剂”。 2. 破解“运算能力浮于表面”: 传统“加减法运算”评价常以“计算速度”为标准,忽视对“算理”的理解。《建议》要求学生“以数的组成为基础口算”(如13+2=15,需解释“1个十加3个一,再加2个一”),将运算与“数的组成”深度绑定,确保学生不仅“会算”,更“懂算”。 3. 破解“应用意识培养乏力”: 数学源于生活,却常被割裂于生活。《建议》通过“数楼梯台阶”“统计班级人数”等生活情境任务,让学生在“用数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的实用性。例如,“摆数游戏”不仅是对“数的组成”的检验,更是对“如何高效表达数量”的创造性实践。 三、教育启示:为小学数学单元评价提供新思路 1. 评价目标:从“知识碎片”到“素养网络” 《建议》启示我们,单元评价应跳出“知识点罗列”,以核心素养为纲,构建“知识—能力—素养”的网络体系。例如,“11-20各数的认识”单元,需将“数的读写”与“数感”“符号意识”关联,将“加减法运算”与“运算能力”“推理意识”结合,形成素养培育的合力。 2. 评价方式:从“单一测试”到“多维表现” 评价需从“纸笔测试”转向“课堂观察+操作活动+情境任务”的多维表现性评价。例如,设计“超市购物”情境,让学生通过“选商品→计算总价→找零”的任务,综合运用“数的组成”“加减法运算”“数的应用”等能力,全面评估素养发展水平。 3. 评价功能:从“筛选工具”到“教学指南” 评价不应是教学的终点,而应成为改进教学的依据。《建议》中的“评价样例”(如“摆数游戏”)不仅是评估标准,更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参考模板。通过分析学生在评价中的表现,教师可精准定位教学难点(如“数位混淆”),调整教学策略(如增加“计数器操作”环节),真正实现“以评促教”。 结语 《建议》以“核心素养”为锚点,以“过程性评价”为路径,为小学数学单元评价提供了兼具科学性与实践性的解决方案。它不仅适用于“11-20各数的认识”单元,更对其他数学内容的评价具有普适性启示。在“双减”背景下,这种“重思维、重实践、重应用”的评价模式,正是破解“机械刷题、低效重复”困境的关键,值得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与深化。唯有让评价真正成为“素养生长的土壤”,才能让数学学习回归“理解与创造”的本质,培养出“会思考、会应用、会创新”的新时代学习者。
以评促学:小学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单元评价的创新启示 ——基于核心素养的
特级钱守旺云
2025-09-09 09:42:2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