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出马尚德”三个字,当场把刘文远推上生死赌桌。 1940年2月,杨靖宇血战蒙江断粮数日,胃里只剩草根;同一时刻,关东军森田已盯上刘文远,因为档案里“介绍人:马尚德”——杨靖宇本名。 一句话,既是通行证,也是索命符。 档案逻辑清楚:介绍人身份越高,被介绍人越可信,也越危险。 韩光、马尚德两个签名,说明刘文远已被组织标为“甲级信使”。 但敌方的逻辑也直白:甲级信使=甲级猎物。 森田的监控网不是偶然,是按名字排序捕猎。 刘文远早暴露,并非个人失误,而是姓名等级自带风险。 核心矛盾在于:系统信任度越高,个人生存率越低。 再看时间线:杨靖宇战死前后,关东军同时发动“实名捕杀”,专门核对入党介绍人。 名字不再是代号,是明码标价。 由此推断,抗联后期已无法靠潜伏,只能硬打——因为名字保不住。 刘文远没“归队”,表面是任务失败,深层是系统漏洞:无法为高级别身份做匿名掩护。 把问题换到今天:高敏感名单如何防泄露? 制度如何给关键人员“降级”身份? 留言区说说看法。
“报出马尚德”三个字,当场把刘文远推上生死赌桌。 1940年2月,杨靖宇血战蒙江
娱乐热点雷达
2025-09-09 14:10:53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