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程整合:打破学科“围墙”,让学习更像“呼吸” 2025年09月09日 星期二 一、“双减”后,课程整合为啥成了“关键动作”?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统筹推进‘双减’与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课程整合就是破局的核心抓手之一。简单说,它不是“砍科目”,而是把分散的知识、学科、活动“织成一张网”,让学生能更整体、更灵活地学习。今天咱们就谈谈课程整合的“底层逻辑”和实践方向。 二、课程整合,到底“整”的是什么? 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合并科目”,而是要解决整体性、关联性问题,从三个层面展开: - 科目内整合:比如语文课本里,把“写景散文”“游记”等同类文本整合教学,帮学生建立“文体认知体系”; - 科目间整合:数学“比例”知识,能和美术“透视原理”结合(画建筑时用比例确定远近),让知识从“单科碎片”变成“跨学科网络”; - 以问题/主题为中心的整合:围绕“校园垃圾分类”,整合科学(垃圾分解原理)、数学(统计班级垃圾量)、道德与法治(环保责任)等内容,用真实问题带动多学科学习。 三、课程整合的“核心追求”:让学习贴近孩子的生活 从功能和立场看,课程整合要做两件事: - 聚焦核心素养:不再只教“知识点”,而是围绕“解决真实问题需要什么能力”设计课程。比如“设计校园节水方案”,需要学生具备数学“数据统计”、科学“水的循环”、工程“装置设计”等综合素养; - 贴近生活实际:课程内容要“接地气”,呼应青少年的生活体验。比如教“比例”时,结合“烘焙时调整配方分量”“地图比例尺算实际距离”,让知识从“书本里”走到“生活里”。 四、课程整合的“历史底气”:泰勒原理早就指了方向 泰勒(Tyler)1949年提出的“课程四个基本问题”:目标、经验、组织、评价。课程整合其实就是把这四个要素“拧成一股绳”——先明确“要培养什么能力(目标)”,再选择“哪些生活经验能支撑能力(经验)”,接着设计“怎么组织这些经验(学科/活动整合)”,最后用“真实任务评估能力(评价)”。这样一来,课程就从“零散知识点的堆砌”变成“有逻辑的成长路径”。 五、结尾互动:你见过哪些“惊艳”的课程整合? 比如语文和历史结合的“名人传记读写”,数学和体育结合的“运动中的数据统计”……你在教学或学习中,遇到过哪些让知识“活起来”的课程整合案例?评论区分享一下,咱们一起解锁“整合式学习”的更多可能
中小学课程整合:打破学科“围墙”,让学习更像“呼吸” 2025年09月09日
特级钱守旺云
2025-09-09 16:42:45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