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理解“乘”:从“重复加”到“思维的跃升” 在小学数学的教与学中,“乘”常

特级钱守旺云 2025-09-10 07:43:00

重新理解“乘”:从“重复加”到“思维的跃升” 在小学数学的教与学中,“乘”常被简化为“重复加”——比如把“2+2+2”写成“2×3”,便默认“乘是加的简便运算”。但当我们透过“植物生长”“数苹果”这些具体场景重新审视,会发现“乘”的诞生,实则是一场思维视角与单位认知的革命,远比“简便运算”的定义更深刻。 一、“加”与“乘”:两种“看世界”的眼光 拿“植物生长”举例:A植物从2米长到6米,B植物从4米长到8米,若只看“增加了4米”,用“加”的眼光会认为“生长快慢一样”;可若换“乘”的眼光,关注“相对于原有高度的增长幅度”,A是“原有高度的3倍”(2米×3),B是“原有高度的2倍”(4米×2)——此时,“生长速度”的差异瞬间清晰。 这背后的核心是**“单位”的转变**:“加”的世界里,单位永远是“1米”,计算的是“数量的累加”;而“乘”的世界里,“原有高度”成了新的“单位一”,计算的是“单位的倍数扩张”。就像数苹果时,“1个苹果”是最初的单位,但当我们把“2个苹果”看作新的“单位组”,数“3组这样的单位”时,“2×3”的乘法思维就自然产生——这不是“1+1+1+1+1+1”的重复,而是“以组为单位”的结构化认知。 二、“乘”的先在性:藏在“数数”里的思维萌芽 低龄儿童最初学“数数”,其实已埋下“乘”的种子。数6个苹果时,从“第一、第二……第六”的“序数”(表示顺序),到“一共有6个”的“基数”(表示总量),这个过程本身就包含“单位的转换”:若把“数了6次”和“每次数1个”结合,会发现“1个×6=6个”;若中途把“2个苹果”当作新单位,又能衍生出“2个×3=6个”。 这种“以数生数”的过程,远比“加法合并”更基础。加法是“把两个独立的数量拼在一起”(如“2个苹果+4个苹果”),而乘法是“让一个单位不断自我复制、倍数扩张”(如“2个苹果的3倍”)。所以,“乘”不是“加”的附属品,它诞生于“对单位的重新定义”与“对整体结构的把握”,是思维从“零散累加”到“结构化生成”的跨越。 三、教学启示:让“乘”的思维自然生长 过去把“乘”简化为“重复加”,容易让学生陷入“机械计算”,却不懂“为何要乘”。若在教学中还原“乘”的诞生场景: - 可以用“植物生长”讨论“不同视角下的生长速度”,让学生感受“倍数视角”的价值; - 可以用“数苹果”体验“单位组”的创造,理解“乘法是单位的扩张”; - 更要引导学生对比“加”与“乘”的运算结果——加法的结果是“数量和”,乘法的结果是“单位的倍数转化”。 当学生意识到“乘”能帮我们从“单一数量”跳向“结构与倍数”的认知维度,才真正触摸到“乘”的数学本质:它不仅是运算技巧,更是让世界从“零散”走向“关联”的思维工具。 从“重复加”到“倍数与单位的革命”,“乘”的诞生史,其实是人类“从关注局部数量”到“把握整体结构”的认知进化史。理解这一点,我们教的就不只是“乘法运算”,更是“如何用更高级的思维,理解复杂世界的联系”。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