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杨靖宇牺牲前留下的遗言,内容是:“区区日本四岛,断无亡我中华之力,我虽华夏一匹夫,然堂堂七尺须眉,抗日救国之信仰坚如磐石,今日得以血溅山河,我足矣。”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一九零五年出生在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家境贫寒,他十三岁考入确山高等小学,接受初步教育。一九二三年,他考入开封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接触到进步思想,阅读《新青年》等刊物,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影响。 一九二六年,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投身农民运动。一九二七年四月,他领导确山农民暴动,组织农民自卫军对抗地主武装。同年五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十一月,他指挥刘店秋收起义,率领数百农民自卫军围攻民团,取得胜利,建立确山县工农革命军,任总指挥,还担任确山县革命委员会主席。这次起义拉开河南省土地革命序幕。 一九二八年,他任中共豫南特委委员兼信阳县委书记,在确山、信阳、开封、洛阳等地从事地下工作,组织农民协会,分发粮食,打击地主势力。面对国民党当局镇压,他化名转移,继续推动农民运动。这些早年经历让他积累了组织群众和武装斗争经验,为后来抗日打下基础。他的家庭因革命遭受迫害,母亲和妻子相继去世,但他坚持革命道路,从未动摇。 一九二九年春,杨靖宇奉命前往东北,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化名张贯一。他在煤矿区组织工人罢工,反对日本侵占,领导反日总同盟会,推动抗日运动。同年九月,他被日本警察逮捕,关押在抚顺监狱,遭受酷刑审讯,但他坚不吐实。一九三零年,转到辽宁第一监狱服刑,一九三一年四月刑满释放。释放后,他继续在东北工作,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委员。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他积极组织抗日武装,在哈尔滨等地开展游击活动。一九三二年,他赴南满,创建磐石红石砬子游击根据地,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任政治委员。部队从五百多人发展到六千五百余人,打击日伪军据点。 一九三三年,根据中共中央“一二六指示信”,他以南满游击队和海龙游击队为基础,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任师长兼政治委员。部队扩大到数千人,利用森林地形开展游击战,破坏日军补给线。这些举措让抗日力量在东北逐步壮大,吸引更多义勇军加入,形成联合抗敌格局。他的领导风格注重纪律,强调群众基础,避免盲目进攻,确保部队生存和发展。 一九三四年,杨靖宇联合十七支抗日武装,成立东北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任总指挥。同年,部队改编为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一军,他担任军长。部队袭击日伪据点,扩大游击区到二十五个县,建立根据地如江、那尔轰、金川等,沟通长达两百余里的抗日战线。 一九三六年,东北抗日联军成立,他任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后整编为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部队发展到三万人,分布东南满、吉东、北满三大游击区,与日伪军作战数千次,歼敌数万。日军视他为心腹大患,多次增兵“讨伐”,悬赏一万元捕杀他。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后,他号召东北同胞抗日,率部转战东南满,配合全国抗战。 一九三八年,抗联进入艰苦阶段,日伪军实施“治安肃正”计划,部队遭受重创。一九三九年秋冬,他指挥反“讨伐”作战,决定化整为零,分散游击,以小股部队周旋敌人。部队从三四千人减至数百人,但他坚持领导,保存骨干力量。 一九四零年一月,杨靖宇率部被日伪军重兵围困,组织分散突围。他身边从四百余人减至数十人,由于叛徒出卖,位置暴露。二月十五日,他率六名战士被敌发现,边打边退。二月十七日,他让四名伤员转移,自己与两名战士引开追兵。二月十八日,两名战士在购买食物时被村民告密,战死。敌人从他们身上搜到他的印鉴,增派兵力围捕,甚至出动飞机侦察。 从此,他孤身一人与数百敌人周旋五天五夜,已断粮多日,身体虚弱,患重感冒,双脚冻伤,右臂中弹。二月二十三日中午,他遇到四名村民,拿出钱请买食物和衣服。其中一人劝降,他拒绝,说中国人不能投降,否则中国就完了。那人告密,引来日伪军围堵。下午三点,敌人层层包围,他向山上撤退。双方距离五十米时,叛徒喊话劝降,他不回应,继续抵抗。 杨靖宇牺牲后,东北抗日联军遭受毁灭性打击,从三万多人减至不足两千人。大部分部队撤入苏联境内整训,保存有生力量。小部分留在东北山区,继续小型游击战,袭击日伪补给队。一九四零年至一九四二年,抗联改编为教导旅,在苏联休整,等待反攻时机。
下图是杨靖宇牺牲前留下的遗言,内容是:“区区日本四岛,断无亡我中华之力,我虽华夏
古往奇趣角
2025-09-10 10:49:40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