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民乐的小伙伴们,尤其是考过级的,应该都发现了一个现象:
很多所谓的“传统名曲”,其实使用的技法相对来说并不难,因此一般都放在比较低的等级,比如三级或者四级,而九级十级对应的,一般都是建国后改变甚至直接新编的乐曲,一般来说技法十分复杂、气势恢宏。那这是为啥呢?
说个好多人不信的:
民乐的大发展,是建国后才开始的....
1927年,中国成立了首个音乐学院,就是上海国立音专。但是当时整个院系和教学的模式完全照抄欧洲音乐院校,其课程设置以钢琴、小提琴、美声唱法、西洋乐理和西方作曲体系为核心,民乐专业?不能说压根没有,但也是非常边缘性的,纯属点缀作用,教学根本不系统,全靠几个大师个人死顶。后来上海国立音专和北大音乐传习所也聘请了刘天华、王露等大师执教,但靠大师一个人想把千百年民乐“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系统化,那累死大师也做不到啊....
不过大师们也是出了力了,他们努力改进国乐,为的仅仅是在“西乐东渐”的背景下为国乐争得一席之地,这反过来证明了当时民乐的弱势地位。
比民乐更惨的是戏曲,大家都知道,“戏子”在旧社会被归入“下九流”,不光自己被歧视,子孙后代也被歧视。绝大多数普通艺人生活困苦,颠沛流离,正如旧谚所云:“年年难唱年年唱,处处无家处处家”。
有人说不对啊?梅兰芳、程砚秋不是很厉害很有地位吗?你不能用一个人的成功覆盖整个行业的悲剧。当时戏曲传承主要依靠民间戏班、票房和个别艺术家的个人努力,根本无法进行系统性的选拔和培养,而且战乱频繁、经济萧条影响极大,绝大部分艺人的生活是朝不保夕的。
更不要说,大家耳熟能详民国戏曲大师大多是京剧,其他小一点的地方剧种呢?压根没人关心,濒临灭绝。饭都吃不上了,怎么传承?
等到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传统音乐和戏曲一下子翻了身,被视为“民族瑰宝”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传统文化的艺人们,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崇。国家禁止了“戏子”等歧视性称呼,代之以“文艺工作者”、“人民艺术家”等光荣称号。这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社会地位的彻底颠覆。许多著名艺术家被赋予崇高的政治荣誉,比如梅兰芳担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周信芳担任上海京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可以直接参与国家政事,再也不是旧社会任人欺负的“下九流”了。
除了这些大师,普通的戏曲从业者也被纳入国营院团体制,成为国家职工,领取固定工资和福利,生活有了保障,再也不会颠沛流离、温饱不继,可以安心从事艺术创作和教学工作。梅兰芳大师建国后,月薪高达2100元,后来经过他一再争取,组织才同意降薪倒300多元。而梅兰芳甚至不是工资最高的,当时工资最高的是一位武生,月薪3000多,因为人家练功表演比较辛苦....
而音乐学院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除了各大音乐院校普遍设立民乐系、京剧、戏曲等专业院校也相继成立。民乐(二胡、琵琶、古琴、古筝、笛子等)和民族声乐与西洋音乐专业首次在学府内平起平坐,拥有了完整的本科、研究生教育体系。为了把民乐教学体系化、现代化、学院化,国家还将散落民间的艺人们请入大学任教,比如古琴家管平湖、吴景略等被聘入中央音乐学院。琵琶大师林石城、二胡大师刘北茂等进入专业院校执教。
不仅如此,新中国在音乐研究所(音研所)成立了“乐改小组”,系统改革、制造、推广民族乐器。这场改革涉及乐器形制的改良、性能的提升、声音的标准化,以及乐器分类体系的完善,涵盖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乐器。这些改革为现代民族乐队的形成和民乐教学的规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旧社会,艺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搞了各种三俗去吸引人来看,比如京剧的“粉戏”,有时候艺人甚至会半裸上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发起了以“改戏、改人、改制”为核心的戏曲改革运动:取缔旧戏班社的封建所有制,建立集体所有制的剧团,保障艺人权益;组织艺人学习,提高其政治和文化素养,转变其思想;组织专家、艺人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剔除糟粕,发扬精华,并创作大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
除此以外,新中国还动用大量资源,对各剧种、各流派的老艺术家的表演进行录音、录像、记谱,整理出版了大量文献资料,避免了无数艺术瑰宝“人亡艺绝”的悲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南京的传统曲艺白局,一度差点失传,多亏新中国进行了抢救性挖掘,通过寻访老艺人、培养新文艺工作者、改造旧曲目与创作新作品、设立白局工人剧团等举措,使其从一门不受重视的民间艺术逐渐成长为一门受到保护的地方传统艺术。
就算是今天我们看起来高雅的昆曲,因为文词深奥、表演程式僵化等原因,一度不招群众喜欢,戏班生存都困难,甚至出现了“传”字辈演员在南京演出后连回苏州的盘缠都没有的窘境,有的“传”字辈大师很多甚至不得不去扫大街。这一点在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中就有体现,哪怕有流量大师的名头,昆曲上座率也很少超过七成,不像京剧场场爆满。新中国成立后,专门把散落民间的大师们请回来,开设了“昆大班”,传承昆曲艺术。这些大师们工资非常高,人均二三百,伙食也堪比飞行员。这届“昆大班”培养的人才包括但不限于蔡正仁,计镇华,方洋,张铭荣,刘异龙,顾兆琳、华文漪、梁谷音、张洵澎、蔡瑶铣、王君惠,王芝泉,岳美缇....
随便一个都是宗师级的人物...
不过一直没有群众基础、只靠国家养也不是个事。1956年,浙江昆苏剧团演出的《十五贯》获得了文化部的奖励,并被誉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周恩来总理亲自出席了相关座谈会,报刊也进行了大量宣传,使得《十五贯》红遍全国,甚至在南京出现了预售票三天售罄的盛况。
可以说,昆曲在新中国重获新生了。
至于其他的小剧种,比如黄梅戏、越剧、锡剧、彩调、十二木卡姆等等....也都是新中国之后,才从民间被请进庙堂,大放异彩。
可以说,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今天蓬勃发展的民族音乐、声乐和各种曲艺。
所以看到《霸王别姬》里面那句“日本人懂戏””袁四爷懂戏“我简直不知道从哪里吐槽起好....
台下的解放军战士确实可能不懂戏,但是他们把唱戏的当艺术大师看而不是当玩物看。没有这些可能不懂戏的大老粗,文艺工作者现在还是下九流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