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德国人想用11亿元,收购曾为神舟飞船造过轴承的洛阳轴承,当时洛轴欠债

史笔如刀 2025-09-12 10:59:37

2006年,德国人想用11亿元,收购曾为神舟飞船造过轴承的洛阳轴承,当时洛轴欠债24亿,连工资都发不出,洛阳国资委差点签字,但中国轴承工业协会却坚决反对,因为“洛轴被外资拿走会威胁国家安全。”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6年的洛阳,寒风里显得格外冷,老厂区的车间一台台机器静静停着,工人们盯着早已作废的排班表,心里空落落的。 欠债24亿的负担像座大山压在洛阳轴承厂头上,工资拖了几个月没发,家属区的灯光也黯淡了。 有人靠临时借的钱撑过孩子的学费,有人食堂卡里的余额见底了,每天盘算着再少打点菜,厂子几十年的积累似乎一夜间被掏空,前途一片灰暗。 就在这种最难熬的时候,德国舍弗勒集团抛出了一份收购方案,11亿元,几乎覆盖了当时整个厂子除了军工分支外的所有资产,对濒临破产的洛轴来说,这像是掉下来的救命稻草。 地方国资委甚至已经把签字的日子提上了议程,似乎只等最后一锤定音,厂里不少人心里盘算着,债务能还掉,工资能发下来,至少生活能缓一口气。 但事情的另一面没那么轻松,舍弗勒可不是单纯想帮洛轴解困,他们早已在中国铁路轴承市场占据了相当份额,如果再吞下洛轴,就等于掌握了中国一半以上的铁路轴承供应。 对普通人来说,这意味着未来铁路、地铁、高铁的建设成本可能完全被外资定价掌控。 更重要的是,洛轴的产品不止用在铁路,还涉及航天、军工等关键领域,这些技术一旦外流,就不只是企业的问题,而是国家安全的大隐患。 中国轴承工业协会在那时站了出来,他们的态度异常坚决,这不是一桩普通的买卖,而是攸关国防的选择,协会的专家们还列出了前车之鉴。 几年前,西北轴承与舍弗勒合作,本想着借机学到点核心技术,结果没换来技术,反而在几年后被市场淘汰,连自家品牌也被边缘化,如果洛轴步上这条老路,损失可能更大。 压力像是在刀刃上徘徊,一边是资金紧缺的地方政府,一边是行业协会的坚决反对,前者想解燃眉之急,后者看得更远,担心核心工艺和定价权从此脱手。 最终,国家层面的考虑起了决定作用,洛轴没有卖出去,那张方案被按了下去,厂子带着巨额债务继续硬撑。 撑下去并不容易,永煤集团曾经注资2.5亿元,帮助解决了最紧迫的资金问题,但这点钱只能算是杯水车薪,厂子真正要活下去,得靠自己。 管理层开始推行干部竞聘制、绩效考核制,打破过去大锅饭的做法,让能干事的人有机会出头,年轻工程师的积极性被激发,老工人也重新燃起了干劲,改革带来的变化一开始并不显眼,但像火种一样在厂区蔓延。 更大的突破来自科研,洛轴组建了400多人的研发团队,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6%投入技术攻关,在最艰难的岁月里,工程师们白天在车间里试验,晚上抱着图纸熬夜修改。 2008年,他们终于做出了时速250公里的高铁轴承,填补了国内空白,两年后,时速350公里的产品顺利下线,国外垄断被打破,铁路系统里开始大规模用上自家造的轴承,国产高铁的速度也因此稳步提升。 风电领域的进展同样惊人,过去大型风电主轴轴承几乎完全依赖进口,价格高得让人咋舌,洛轴研发出18兆瓦海上风电机组主轴轴承后,不仅性能达标,价格还比国外低得多,很快打开了市场。 到今天,中国风电设备里大批关键部件已经使用国产轴承,而洛轴就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随着技术突破,市场也在拓展,洛轴的产品不再只守着国内,逐步走向国际舞台,出口到70多个国家,在美国、澳大利亚的工地上,在中东的风电场里,都能看到他们的产品。 企业的利润开始一点点回升,账面上那24亿的巨债也逐步被清理干净,到了2024年,洛轴已经实现2.26亿元利润,正式挂牌成立股份公司,还传出了准备上市的消息。 最直观的变化发生在工人身上,厂区的工资条里多了绩效奖金,退休师傅的养老金跟着政策逐步提高,年轻人也不必再担心房贷断供。 那些年让人揪心的日子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机器再次轰鸣的声音和车间里明亮的灯光。 回过头看,那次拒绝的分量不言而喻,如果当初为了眼前的一笔钱,把厂子卖给外资,中国的铁路、航天、风电这些领域都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自主研发虽然艰难缓慢,却让企业守住了命脉,也让整个行业多了一份底气。 舍弗勒的11亿没能买下洛轴,而洛轴用十几年的努力证明了另一条路同样行得通,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企业才能活得踏实,国家才能有真正的安全感。 信源: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轴协紧急上书反对 力阻外资11亿元并购洛轴

0 阅读:0
史笔如刀

史笔如刀

用文字雕刻历史的真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