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思政:隐性融入,让德育与智育共生共长 小学数学教学中,“课程思政”并非是生硬的“德育灌输”,而应像春雨般“隐性融入”,让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品德培育自然共生。这种“隐性融入”可从活动设计、作业渗透、教师示范三个维度落地,最终实现“知识习得”与“人格培育”的双向赋能。 一、活动设计:让数学活动成为“德育载体” 数学活动是课程思政隐性融入的重要场域。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时,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更要挖掘“育人元素”: - 合作品质培育:在“小组探究数学规律”“共同解决复杂问题”等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团结协作、互助交流”的价值。比如探索“图形的密铺”时,小组内分工测量、验证、总结,学生在“互补短板、共享思路”中,自然养成“合作共赢”的意识; - 生命活力激发:通过“有声有色”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释放潜能、张扬个性”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与“生命成长的力量”。例如“数学游戏竞赛”“创意手抄报设计”等活动,既巩固了知识,又让学生在“挑战与创造”中增强自信,理解“努力与收获”的关系。 二、作业渗透:让习题练习承载“育人功能” 作业不是“知识的机械重复”,而是“德育渗透的隐性通道”。文中“爱心牛奶”的作业设计就是典型案例: - 情境关联生活:将“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与“学雷锋送牛奶”的德育情境结合,学生解题时,不仅要运用“四则运算”知识,更能潜移默化地感受“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意义; - 价值观自然传递:这类作业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能“服务生活、传递温暖”的工具。长期以往,学生将逐渐形成“用数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践行美德”的自觉。 三、教师示范:以“人格魅力”滋养学生心灵 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是课程思政最具感染力的隐性力量。正如文中所言,“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 仁爱之心的传递:教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真诚帮助有困难的孩子,这种“立德树人”的态度,会成为学生“向善向美”的榜样; - 专业精神的引领:教师对数学教学的热爱、对知识的严谨态度,能在无形中激发学生“探究数学、追求真理”的热情,培育“数学家精神”的萌芽。 结语:隐性融入,让数学教育更有“温度” 小学数学课程思政的“隐性融入”,不是将德育“强加”给数学,而是让“知识学习”与“品德培育”如“双螺旋”般相互缠绕、共同生长。当数学活动成为“德育载体”、作业练习承载“育人功能”、教师示范传递“人格力量”时,学生收获的不仅是“计算能力、空间观念”,更是“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信念”——这正是数学教育“立德树人”的本质追求,让每个孩子在数学学习中,既“慧学”又“修身”,成长为“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时代新人。
小学数学课程思政:隐性融入,让德育与智育共生共长 小学数学教学中,“课程思政
特级钱守旺云
2025-09-12 13:44:4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