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7年,陈安一举夺魁,高中状元,他本以为可以光宗耀祖,不料却没有等到骑着大马衣锦还乡之时,便已成为皇帝刀下的屈死鬼。 陈安,福建人,一等一的学霸。1397年,也就是洪武三十年,他上京赶考,一路过关斩将,最后在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上,拿下了全国第一,也就是状元。 这消息传回老家,那得是多大的荣耀?陈家上下已经开始张罗着怎么摆酒席,怎么迎接这位骑着高头大马、身穿状元红袍的家族麒麟子了。陈安自己估计也一样,正琢磨着未来怎么在朝堂上大展拳脚,实现人生抱负。 但他和他的家人都没想到,这场泼天的富贵,保质期只有短短二十来天。他没等来衣锦还乡的马,等来的是把他拖向刑场的镣铐。 这事儿的导火索,就是那张要了命的录取名单。 当时科举考试分两场,先是全国各地的举人到京城参加会试,考中了叫贡士;然后这些贡士再去参加皇帝亲自出题的殿试,决出前三甲。问题就出在会试放榜。考官们打开一看,好家伙,清一色的南方人。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北方的读书人当场就炸了。他们寒窗苦读十几年,结果一个都没考上?这不可能!绝对有黑幕! 于是,落榜的北方考生们不干了,他们成群结队地跑到礼部衙门门口闹事,拉横幅、喊口号,说主考官、翰林学士刘三吾他们徇私舞弊,偏袒南方老乡。这阵仗,跟现在的网络舆论战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事儿很快就传到了皇帝朱元璋的耳朵里。 老朱是什么人?一个从底层杀出来的狠角色,最恨的就是官员腐败和结党营私。一听这事,火气“噌”地就上来了。他立刻下令,成立一个专门的调查组,由侍读学士张信领头,带着十二个哥们儿去复查卷子,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朱元璋的本意,其实是想给北方考生一个台阶下。他心里跟明镜儿似的,当时南方的教育水平和文化氛围,确实比饱经战乱的北方要强得多。但他更懂政治,他需要的是南北平衡,是帝国的稳定。他不能为了所谓的“公平”,寒了整个北方士子和官员的心。所以他想让调查组随便找几份北方考生的卷子,哪怕写得烂点,也给个名额,把这事儿平了。 可没想到,这张信和刘三吾一样,都是一根筋的文化人。他们把卷子翻来覆去看了个底朝天,最后得出结论:北方考生的卷子确实写得不咋地,刘三吾他们判得没毛病,录取程序完全公正。 这份调查报告递上去,朱元璋当场就气炸了。 老朱的怒火一旦被点燃,后果是极其可怕的。 他当即就给张信这帮人扣了个“串通主考官,欺君罔上”的大帽子。主考官刘三吾,虽然已经八十多岁了,德高望重,朱元璋也还算给了点面子,没杀他,但直接给发配到边疆养老去了。而副主考官白信蹈、调查组长张信等人,连同陈安在内的一甲三人,直接被定义为“胡蓝党羽”,定了个“迷惑圣聪,舞文弄法”的罪名。 这个“胡蓝党羽”的帽子可太重了。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是洪武朝两大案,牵连数万人头落地,是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搞的大清洗。一旦跟这个沾上边,基本就是死路一条,而且是怎么惨怎么死。 最终,白信蹈和张信被凌迟处死,而我们的状元公陈安,则被处以车裂之刑。 他到死可能都没想明白,自己到底错在了哪里。他错就错在,他的才华和成功,在一个错误的时间点,成了皇权博弈的牺牲品。在朱元璋看来,杀了你一个状元,如果能换来整个北方地区的稳定,能让那些手握兵权的北方将领安心,这笔买卖,太值了。 陈安的个人命运,在庞大的国家机器和绝对的皇权面前,渺小得就像一颗尘埃。 处理完这批“南方奸党”,朱元璋亲自出马,在六月份又搞了一次殿试。这次录取的六十一名进士,全部都是北方人。历史上,把三月份录取的南方榜单称为“春榜”,六月份录取的北方榜单称为“夏榜”,合起来,就是著名的“南北榜案”。 这件事之后,明朝的科举制度打上了一个重要的补丁。从明仁宗开始,正式实行“南北卷”制度,按照地域分配录取名额。比如,北方考生录取名额占百分之四十,南方考生占百分之六十。 一个看似为了“公平”的制度诞生了。但这个制度的起点,却是建立在一个无辜状元的鲜血之上。这背后的逻辑,冰冷得让人不寒而栗:所谓的公平,很多时候不是为了个体,而是为了群体的平衡和统治的稳固。
1397年,陈安一举夺魁,高中状元,他本以为可以光宗耀祖,不料却没有等到骑着大马
趣史小研究
2025-09-12 14:35:10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