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张勋的四姨太王克琴与他的副官有染,装疯卖傻逃离了张府。她后来竟坦露:

趣史小研究 2025-09-12 14:35:10

1917年,张勋的四姨太王克琴与他的副官有染,装疯卖傻逃离了张府。她后来竟坦露:张勋有一怪癖,让人苦不堪言。 这张勋的怪癖,到底有多折磨人? 简单说,这位大帅睡觉,从来不用枕头,专枕女人的肚皮。您没听错,就是活生生的人肉枕头。据他自己说,这样睡得踏实,还能“采阴补阳”。这都什么年代了,还信这个。问题是,人不是木头桩子,睡着了哪能一动不动?可只要谁稍微翻个身,把他给弄醒了,那完了,轻则一顿臭骂,重则直接一脚给踹到床底下。 这谁受得了?府里的姨太太们,轮到谁侍寝,就跟上刑场一样,整宿整宿地睁着眼,大气不敢出,浑身僵得跟铁板似的。日子久了,个个都神经衰弱。 就在大伙儿都熬着、忍着的时候,四姨太王克琴,这个刚二十出头的年轻姑娘,不干了。 王克琴原本是唱京剧的,长得漂亮,身段也好,被张勋一眼相中,半哄半骗地弄进了徐州的帅府。起初,凭着年轻貌美,也得了几天宠。但新鲜劲儿一过,那份夜夜惊魂的折磨,让她感觉自己活得不像个人。更要命的是,年轻的姑娘哪能守得住活寡?她跟张勋手下的一个年轻副官好上了。 这在当时可是杀头的大罪。一边是情郎,一边是火坑,王克琴心里跟明镜似的,必须得逃。 怎么逃?硬闯肯定不行,门口的卫兵不是吃素的。于是,她心一横,想出个险招,装疯。 机会很快就来了。轮到她侍寝那晚,她故意在张勋睡熟后,猛地一翻身。张勋果然被惊醒,勃然大怒,抬手就要打。谁知道王克琴根本不躲,反而“哇”地一声,一把撕开自己的衣服,赤条条地冲到院子里,又唱又跳,嘴里还胡言乱语,把一众下人吓得魂飞魄散。 张勋当场就懵了。他再浑,也知道这事儿传出去,他“辫帅”的脸面往哪儿搁?一个疯疯癫癫的姨太太,留在家里也晦气。他赶紧找人把王克琴捆了,没过几天,就写了一纸休书,给了笔钱,把她打发出了张府。 王克琴拿着那笔钱,头也不回地奔向了她的情郎。后来,俩人还真就结婚了。这事儿在当时的天津成了不大不小的新闻,有人笑话张勋,说他“赔了夫人又折兵”。可对王克琴来说,用一次“疯癫”换来后半生的自由,这笔买卖,值了。 说到底,张勋这个人,本身就是个矛盾的集合体。他身上有股子底层混出来的狠劲儿。他出生在江西奉新,爹妈死得早,是个孤儿,大字不识几个。年轻时为了混口饭吃,跑去参军,没想到在战场上跟开了挂一样,悍不畏死,一路从大头兵干到了总兵。 他最出名的一件事,就是在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时,护送慈禧和光绪皇帝西逃。 那一路,兵荒马乱,他鞍前马后,据说好几次都差点挂了。就因为这份“忠心”,慈禧老佛爷对他另眼相看,从此,他成了清廷的铁杆忠臣。 这份忠心,也让他变得异常顽固。民国了,人人都剪辫子,拥抱新时代,他偏不。他觉得“剪辫就是剪脑袋,就是背叛祖宗”。他自己留着油光锃亮的大辫子,还要求手下的七千士兵全都留辫,浩浩荡荡地驻扎在长江流域,人送外号“辫帅”,他的部队就是“辫子军”。 1917年,府院之争给了他机会,他带着辫子军进了北京,以为能“匡扶大清,重整河山”。结果呢?段祺瑞的讨逆军飞机大炮一上,他的辫子军兵败如山倒。那场复辟大梦,仅仅12天就碎了一地。 张勋自己呢?狼狈地躲进了荷兰大使馆。为了保命,洋人让他剪辫子,他哭得稀里哗啦,最终还是剪了。那个他视为生命和信仰的标志,最后还是没保住。 可你以为他就这么完了?那也太小看这个乱世枭雄了。 复辟失败后,他跑到天津租界当起了寓公。没想到,这个打仗的粗人,做生意居然是一把好手。他在天津投资了七十多家公司,从银行、纱厂到电影院、当铺,干得风生水起,成了津门巨富。当年那个枕着女人肚皮睡觉的怪癖大帅,摇身一变成了西装革履的成功商人。 1923年,张勋在天津病逝,终年69岁。溥仪听闻后,还念着他的“忠心”,给了他一个“忠武”的谥号。 张勋这一生,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好”或“坏”去评价他。他忠于旧主,却逆历史潮流而动,成了一个笑话;他治家严苛,有变态的怪癖,让身边人苦不堪言;但他对有恩于他的人,比如当年收留他的远亲,又能倾尽家财去报答。 而王克琴呢?她用她的智慧和勇敢,在一个不属于她的时代里,为自己争来了一片天。她和张勋的故事,就像是那个新旧交替大时代的一个缩影:旧的秩序在崩塌,新的思想在萌芽,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挣扎着,选择着,活下去。

0 阅读:278

猜你喜欢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