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他考了749分,离高考总分只差1分,成为山东高考状元,轰动全国,然而却因为长相被嘲“书呆子”,清华毕业后,他的现状怎样?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4年的夏天,山东的高考成绩榜单上出现了一个让全国震惊的名字,王端鹏,749分,距离满分只差1分。 要知道,那时的山东是出了名的高考难省,想要考到650分都已经不容易,而他几乎满分的成绩,直接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轰动。 媒体一窝蜂地报道,论坛和贴吧也在不断转发,大家第一次见到一个学生可以把考试做到这种地步,仿佛出现了一位真正的“学神”。 在最初的掌声和赞叹声中,意外的风向很快出现,随着他的照片被公开,人们的关注点突然从分数转向了外貌,小眼睛,皮肤黝黑,头发有些乱,形象和人们心目中“状元”的样子并不吻合。 于是网上开始出现各种议论,有人笑称他是书呆子,有人干脆嘲笑说这样的人即使分数再高,走上社会也没什么用,那一年,互联网才刚刚兴起,网络舆论没有边界,这些带着恶意的声音铺天盖地。 一个十八岁的少年,正值最青春的年纪,却要面对陌生人毫不留情的评价,王端鹏没有解释太多,只是继续埋头学习,他似乎很早就明白,外界的风言风语并不能决定未来的路。 他之所以能在高考中创造奇迹,与成长环境分不开,父母都是教师,家里书很多,从小便在书香氛围中长大,他对读书有极大的兴趣,不管是文学还是科普,拿到书就能看得津津有味。 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很开明,没有用死板的要求去压迫他,而是鼓励他自主思考,久而久之,他养成了专注钻研的习惯,遇到难题总是要刨根问底。 初中时他加入了奥数兴趣小组,经常为了解题熬到深夜,到了高中,他考入烟台实验中学,这里汇聚了当地最优秀的学生,竞争更加激烈。 他不仅成绩稳居前列,还在班里担任学习委员,积极参与辩论赛,体育活动也不落下,老师和同学都知道,他不是死读书的人,而是兴趣广泛,内心开朗。 高考那年,他理综考了满分300分,数学只扣了一分,语文138分,英语142分,加上全国奥数一等奖带来的20分加分,最终定格在749分,那一天,家里充满了喜悦,父母激动得热泪盈眶,同学们更是对他佩服不已。 进入清华后,他没有沉溺于状元的光环,清华园里高手如云,想要脱颖而出必须比以往更努力,他依旧每天早出晚归,把大部分时间放在课堂和图书馆里。 学习之外,他也参与科研项目,保持着探索新知的热情,四年过去,他顺利完成本科,并决定继续求学,把目标定在大洋彼岸的斯坦福大学。 在世界顶尖的学府,他选择了高分子化学方向,这里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者和学生,他需要比任何时候都更加专注,很快,他在学习和科研中展现出实力,获得了导师的认可,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 博士毕业后,美国多家企业和研究机构都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优厚的待遇和高薪让无数人羡慕,但他没有犹豫太久,最终还是决定回到祖国。 回国后,他进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专注于高分子化学和新材料的研究,日复一日,他沉浸在实验室里,在能源、环保等领域做出了多项成果。 他的论文被国际学术界引用,他的研究成果也在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参加科普活动,写文章,做讲座,把科学知识分享给更多人。 他并没有像网友想象的那样成为不懂生活的“书呆子”,而是脚踏实地,默默为科研和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望那一年,人们因为一张照片的长相而对他冷嘲热讽,如今他的实际成绩已经彻底打破了这些偏见。 外貌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价值,真正有分量的,是他在科研一线留下的成果,很多人或许已经忘了当年的嘲讽,但王端鹏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什么叫做真正的状元。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高考成绩只是起点,真正的人生要靠不断努力去书写,长相从来不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外在的标签终会消散,留下来的,是智慧、担当和对社会的贡献。 王端鹏已经用749分开启了一个传奇,而如今,他用几十年的坚持和专注,把传奇延续在科研与国家建设中。 信源:澎湃新闻——最牛高考状元王端鹏,满分750他考了749“,现状怎样
杨同学在9月1号回到老家去考试院开了一个学分证明,证明自己高考分数是617分,被
【319评论】【6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