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长贝森特近期关于中美贸易的言论,听起来颇有些“教师爷”的腔调,仿佛世界经济舞台的剧本只能由美国独家撰写。 他声称中国不愿谈判,是“贸易体系的冒犯者”,甚至将中国的反制措施标签为“失败者的行为”。这种说法不仅与事实相去甚远。 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外交叙事,试图将美国自身经济结构性问题的责任转嫁他人。贝森特所言的“谈判”,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协商。 他提出的所谓“大协议”,要求中国单方面削减出口,同时美国加强本土制造业,这本质上是一个基于“美国优先”逻辑的预设命题。 这种模式让人联想到过去几十年美国试图通过贸易规则主导全球经济体系的惯用手法。然而,今天的国际经济格局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单一国家的霸权指令难以再左右全球贸易的多边进程。 中国经济的真实情况与贝森特的描述存在显著差异。近年来,中国外贸依存度逐年下降,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2024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5%,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2个百分点。 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经济正在向更加平衡、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转型,而非贝森特所言的“过度依赖出口”。 中国出口的“全球公共产品”属性也日益凸显,特别是在新能源领域,中国光伏、风电和电动车等产业的出口正在助力全球绿色转型,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低碳发展解决方案。 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问题,根源在于其长期金融资本化和产业外包战略,而非他国出口。美国跨国企业选择中国,是基于市场规律:中国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完整的产业链和庞大的市场容量。 将美国经济结构性问题的责任推给他国,既违背经济常识,也不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中美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需要建立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 中国始终是全球增长的重要引擎和国际合作的“稳定器”,通过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多措并举扩大进口,2024年进口规模创历史新高,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 这种开放态度与美国试图通过关税壁垒和单边制裁解决问题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近期还将贸易问题与其他地缘政治议题挂钩。 试图通过二级关税等手段向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施压。这种将经贸问题政治化的做法,无助于国际贸易的稳定发展,反而可能进一步加剧全球经济的碎片化风险。 中美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彼此的贸易关系对全球经济稳定至关重要。真正的谈判需要相互尊重和平等互惠,而非一方强加于另一方的预设条件。 参考资料:美财长:别担心中美“最后期限” 2025-07-16 10:27·观察者网
为什么全世界那么多国家,都选择在本轮贸易战中,站在美国一边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就
【3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