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为了军队的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我军效仿苏联开始在军队中实行“军衔制”,在战争年代立下战功的将军参与其中。刚开始的时候,评衔小组一共评定了11位大将,毛主席看过名单后却删掉了一个人,被删掉的人名叫张际春,是我党的一位老革命了。事后,张际春坦然地说道:“一切听从组织安排,我没有任何怨言!” 1955年,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没几年,百废待兴。在军事上,咱们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解放军虽然打赢了仗,但还是一支带着浓厚“游击队”色彩的军队。大家都是“同志”,见面喊“老张”、“老李”,官兵之分不明显,指挥体系也不够清晰。 和平时期搞建设,军队要现代化、正规化,这套“小米加步枪”时期的习惯就得改改了。跟谁学呢?当时咱们全面学习苏联老大哥。所以,建立军衔制,让军队有个清晰的等级和指挥序列,就成了头等大事。 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那叫一个难。几百万人的军队,从枪林弹雨里走出来的将军们,哪个不是战功赫赫?谁评高了,谁评低了,都是个大问题。当时负责评衔工作的罗荣桓元帅,天天忙得焦头烂额,头发都掉了不少。 经过反复酝酿和平衡,评衔小组拿出了初步方案。元帅名单定了10位,这个争议不大。可大将名单,报上去的是11位。 这11个人,都是我军的顶级战将和高级干部,无论资历、战功还是威望,个个都响当当。 这份名单送到了中南海,摆在了毛主席的办公桌上。主席拿着红蓝铅笔,一边抽烟,一边仔细审阅。当他看到大将名单时,目光停留了许久,然后拿起笔,划掉了一个名字。 这个名字,就是张际春。 张际春是谁?跟其他战功彪炳的大将比,他的名字可能对一些年轻朋友来说有点陌生。但要论革命资历,他一点不虚。 张际春是1900年生人,湖南宜章的,跟黄克诚大将是老乡。他1926年就入了党,参加过湘南起义,跟着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从红军时期到解放战争,他一直从事军队的政治工作,当过红军师政委、军区政治部主任,到1955年,他的职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你看这履历,妥妥的老革命,绝对的位高权重。而且,他长期在军队政治工作的最高领导机关任职,贡献是全局性的。把他评为大将,从哪个角度看都合情合理。 那主席为啥要划掉他呢? 毛主席的考量,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 首先,这是一个“平衡”问题。当时军队干部主要分两大块:一块是搞军事指挥的,另一块是搞政治工作的。 评衔的时候,得一碗水端平。在元帅层面,罗荣桓元帅就是政工干部的杰出代表。到了大将这级,谭政大将也是政工干部的旗帜。 张际春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而他的老搭档、总政治部主任谭政已经确定是大将人选了。如果一个部门出了两位大将,而很多战功卓著的一线野战部队指挥员却评不上,就容易引起不平衡。 其次,更深层的原因,是主席想通过这次评衔,给全党全军立一个规矩,树一个风气。 什么风气呢?就是谦让的风气,是个人利益服从组织大局的风气。 为了带这个头,毛主席自己首先就表示,那个“大元帅”的军衔,他不要。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在战争年代功劳同样巨大的领导人,也都没有参与军队授衔。最高层的领导做出了表率,下面的人自然要跟上。 主席划掉张际春的名字,其实是在传递一个信号:已经转到中央机关,特别是做政治工作的同志,要主动发扬风格,把荣誉更多地让给那些在一线带兵打仗的同志们。 这不是对张际春个人有意见,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信任他、了解他的党性和觉悟,才做了这个决定。 可以说,张际春的“落选”,是组织上出于全盘考虑,为了军队的团结和稳定,为了树立一个良好风气而做出的决定。他一个人受点“委屈”,换来的是全军上下的思想统一和心悦诚服。 事情定了下来,最关键的,就是要看张际春本人的态度。 当时,周恩来总理和负责评衔工作的罗荣桓元帅亲自找张际春谈话,把中央的考虑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换做一般人,心里有点想法、有点失落,再正常不过了。毕竟,大将军衔,那是一生的荣耀啊。 可张际春听完后,反应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没有丝毫的不满和犹豫,非常平静和坦然地对两位领导说:“一切听从组织安排,我没有任何怨言!” 短短一句话,掷地有声。 这就是老一辈革命家的胸襟和气度。在他们眼里,个人的名利得失,跟党和人民的事业比起来,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他们参加革命,为的就不是升官发财,不是为了肩上多几颗星。他们的初心,是建立一个新中国,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后来,张际春虽然没有被授予大将军衔,但组织上并没有忘记他的贡献, 他仍然在总政治部副主任的重要岗位上工作,后来还担任了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务,继续为党和国家发光发热。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1955年,为了军队的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我军效仿苏联开始在军队中实行“军衔制”
趣史小研究
2025-09-15 16:36:26
0
阅读:46
1100032
又瞎编历史! 现在能见到的当时手写稿都是十五至二十二人,哪有十一人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