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从大陆转移到台湾的黄金,以木桶为载体,总量为386万两。李敖直言不讳地表示:动用全国的黄金来建设一个省,实际上相当于是从富裕地区夺取财富,对大陆是不公平的。 说起1949年那批黄金,得从国民党内战败局说起。1948年底,蒋介石下令从中央银行金库调货,第一批260万两从南京启运。这些金条本是全国储备,堆在库里,本该稳经济,结果成了撤退的救命钱。工人用松木桶装,每桶200公斤,外面裹锡防潮,桶上烙央行标记。火车从南京摇到上海,车厢挂军需布幔,押运队混了警卫和青帮人,手里美式手枪随时待命。上海码头转上海关舰海星号,直奔基隆港。到台湾后,这些桶子藏进基隆山隧道和台中仓库,严守秘密,当地人压根不知道。 1949年2月,第二批60万两从厦门走水路。那时候大陆局势更紧,地下党活动频繁,运队差点中招。桶子还是老样子,装金后船上守卫两班倒,海浪声盖不住他们检查锡箔的动静。厦门港一出,就有枪声追来,押运人拔枪还击,船赶紧起锚冲海面。总算没出大乱子,到台湾卸货时,士兵用撬棍开桶,金光闪得人眼花。国民党算盘打得精,这批金不光是钱,还带外汇和白银,总价值顶得上当时好几年的军费。蒋经国亲自盯,目的是保住政权命根子。 8月,上海眼看要解放,最后67万两直接空运台北。机场地勤推车装桶,飞机引擎吼着起飞,货舱里绳索固定金条,避免颠簸。飞行员绕云层,降落松山时天刚亮,卸货队叉车拖走桶子,直奔台中糖厂地下室。铁栅一锁,守卫日夜轮班。到这儿,386万两全数到手,按金价算,价值5.4亿美元。国民党没全运走,有些留在大陆战场花掉,但这笔家底够他们在岛上喘口气。李敖后来算账,说这等于从三十四个省抽钱建一个,富裕区资源全被抽干,对大陆那4亿人来说,账本上亏大发了。 国民党这手操作,本质是政权转移的底牌。金库从南京到上海,全靠蒋介石幕后指挥,汤恩伯这些将领经手分批。木桶载体选得巧,防潮又隐蔽,每批都避开主路,火车船飞机轮着用。青帮帮忙押运,换来他们在台湾的位子。总的说,这386万两不是小数目,占国库大头,运走后大陆央行空荡荡,只剩107枚银元。台湾那边,黄金一落地,就变身重建工具。蒋介石父子算得准,知道没这笔钱,岛上经济早崩。李敖点破,这不公在资源分配,全国财富偏向一隅,穷地方更穷。 李敖在国民党研究卷里没客气,直说运金等于掏空国库,台湾600万人捡便宜,大陆4.7亿人遭殃。他用会计笔算,这批金顶大陆一年七个月财政收入,运走后经济近零。国民党辩解说内战军费才是大头,黄金只占流失资产3%,潘志奇这种学者也这么讲。但李敖不买账,他觉得这事撕开伤疤,历史账不能这么轻描淡写。说到底,转移不光是钱的事,还牵扯政权合法性,国民党用全国家底保一岛,留给对岸的怨气到现在还没散。 黄金到台湾后,1949年6月新台币一发行,就靠这批金当准备金。台北街头米店排长队,民众换新币买粮,4万旧台币对1新台币的汇率,让人捏把汗。但黄金稳住了币值,发行额限5亿,避免通胀炸锅。国民党用金折军饷,变卖部分支应开支,1950年华东粮价涨470万倍,大陆那边市场乱成物易物。台湾经济起飞,这笔金功劳不小,按35美元一盎司算,够支撑重建。蒋经国管财政,严控发行,岛上社会总算安定下来,没像大陆那样雪上加霜。 运金后,大陆央行金库见底,上海解放时就剩银元寥寥无几。1950年粮价暴涨,市场从货币交易转物物交换,经济重建起步难。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军费消耗本就重,黄金一走,更雪上加霜。台湾用这钱建基础设施,公路工厂齐上马,外汇储备也跟着稳。两边对比鲜明,一头资源倾斜,一头被迫从零爬。历史学家争论,这转移是救命稻草还是资源剥离,李敖偏向后者,说大陆被抛进深渊。潘志奇反驳,军费才是元凶,但数字摆那儿,黄金占比不小。 李敖到晚年,还在著作里反复提这事,他的笔触总带股火气。2018年走前,台北央行金库留着首桶,烙痕斑驳,像个无声证人。新台币水印上,也藏着这段往事。台湾经济腾飞,黄金功不可没,但大陆付出的代价,账本上清清楚楚。李敖的批判,像把刀,戳破美化层。国民党政权靠这笔钱站稳,蒋氏父子没手软,转移过程虽波折,但全到手。历史分水岭,就在这批木桶里。
“不统、不独、不武”,这句骗了台湾人几十年的咒语,刚刚被赵少康,亲口翻译成了大白
【133评论】【10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