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4年,唐代宗在宫中设宴,给68岁老将郭子仪道歉,为鱼朝恩赔礼。郭子仪手握重兵,但宴会上十分低调,故而得以善终。 在唐朝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一位手握重兵的老将,面对皇帝的赔礼和宦官的挑衅,会不会掀起一场腥风血雨? 唐朝安史叛乱刚平定没多久,朝廷里头就闹腾起来了。763年,叛乱收尾,唐代宗对那些立下汗马功劳的将领们起了疑心,觉得他们手握兵权是个隐患,就开始贬的贬,撤的撤。鱼朝恩这个宦官,仗着皇帝宠信,到处诬陷好人,排挤能臣。郭子仪打仗有功,本该加官进爵,结果兵权没了,人也闲在家。吐蕃那边见唐朝内乱,立马发兵入侵,一直打到关中。唐代宗急了眼,各地节度使因为对朝廷不满,都按兵不动。京城守备力量本来就弱,来瑱那些将领早被处置了。没法子,唐代宗只好扔下长安,跑到陕州躲着,吐蕃顺势占了京城。整个关中乱成一锅粥,天子流亡,将领们互相掐架,这眼瞅着就是王朝要完的节奏。 这时候,唐代宗想起了郭子仪,下诏让他出来勤王。郭子仪当时没兵权,就二十来个骑兵跟着,但他二话不说就上了。各地溃军听说他出山,都愿意听他调遣,甚至喊出“当今废立,只在郭令公”这样的话。郭子仪靠着威望,收拢部队,杀回长安,吐蕃不敢硬扛,只能撤。吐蕃不死心,又打泾州,郭子仪联手回纥,给他们来个大败,敌军死伤上万。郭子仪在前线拼命,后头鱼朝恩却使坏,派人去挖他祖坟,唐代宗也没管。这事一出,天下人都炸锅了。郭子仪正和吐蕃死磕呢,这要是一生气,按兵不动或者掉头杀回来,唐朝指定玩完。 吐蕃败退后,郭子仪带着大军回京。满朝上下都在传,说他肯定要算祖坟的账,内部得大乱,甚至郭子仪直接搞废立。唐代宗心里发毛,虽然挖坟不是他指使,但没处置鱼朝恩,怕郭子仪记恨。为了稳住局面,唐代宗就在宫中摆宴,向郭子仪赔礼,为鱼朝恩说好话。这就是764年那场著名的宫中设宴,唐代宗亲自给68岁老将郭子仪道歉。郭子仪手握重兵,但宴会上低调得很,他哭着说,自己带兵多年,没管好士兵扰民,现在自家祖坟遭殃,是天意,不是人为祸害。这话一出,唐代宗松了口气,鱼朝恩也没脸了。 宴会后,鱼朝恩在家摆酒,请郭子仪过去,想缓和关系。元载劝郭子仪别去,说是鸿门宴,得带兵护着。郭子仪没听,就带几个家仆去了。鱼朝恩见人少,问他为啥不带兵,郭子仪说,这样才能破了外头的谣言,证明没啥矛盾。鱼朝恩一听,哭了,说要不是郭子仪宽宏,早怀疑了。鱼朝恩这人,仗着唐代宗信任,专干陷害忠良的事,安史乱时瞎指挥,导致相州、邙山大败,郭子仪他们六十万大军溃不成军,洛阳又丢了。乱后,他又怂恿解除节度使兵权,包括郭子仪。鱼朝恩这么狂,就因为唐朝中叶宦官是皇帝制衡武将的工具。 郭子仪明白这点,所以处理得聪明。他知道鱼朝恩挖坟,是唐代宗纵容的结果,但没直接怼皇帝。郭子仪定位准,天下是大唐的,他只干分内事。皇帝让上就上,让下就下,从不抱怨。手握重兵,威望高,还尊重朝廷,处理各方关系稳当,郭子仪不善终才怪。他活到85岁,781年病逝。那之后,唐德宗觉得自己行,结果泾原兵变,二帝四王闹腾,唐德宗又逃出长安。这对比一出,就看出郭子仪在时,朝局多稳。 郭子仪的经历,给我们后人不少启发。在复杂环境下,忠诚是根本,但得有智慧。唐朝那时候,武将和宦官的矛盾,根子在朝廷平衡上。郭子仪没让个人恩怨坏了大局,这点值得学。我们国家现在强调团结稳定,处理内部关系也得这样,低调谦逊,顾全大局。历史不是白学的,它告诉我们,个人荣辱小,国家兴亡大。
764年,唐代宗在宫中设宴,给68岁老将郭子仪道歉,为鱼朝恩赔礼。郭子仪手握重兵
蕊蕊聊过去
2025-09-16 13:45:3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