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许世友的儿子许光,是中国第一批本科海军军官,正当前程似锦时,父亲许世友对他说

轩叔观察 2025-09-17 10:24:31

他是许世友的儿子许光,是中国第一批本科海军军官,正当前程似锦时,父亲许世友对他说:“你别干了,回老家去吧。”[无辜笑] 许光愣住了,他刚刚被评为优秀军官,正准备在海军建功立业,怎么突然要回去?“爸,我在部队干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我回去?” 许世友放下茶杯,语气变得严肃:“你奶奶年纪大了,需要人照顾,更重要的是,老家那些红军家属,我欠他们的。” 那一夜许光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不通,为什么偏偏是自己要回去? 第二天一早许世友又找到儿子:“新县那地方,当年十万人口,五万五千人为革命牺牲,我活下来了,就得还这份情,你是我儿子,这个责任得你来担。” 许光这才明白父亲的用意,作为军人他懂得什么叫使命;作为儿子,他更懂得什么叫孝顺。 一个月后许光出现在新县人武部,成了一名普通干部,同事们都知道他的身份,但许光从不提自己的背景,每天按时上下班,兢兢业业干活。 刚回来那阵子,许光确实有些不适应,从繁华的海军基地到偏僻的山区小县,落差太大了,晚上七点县城就黑灯瞎火,连电都没有。 但很快,现实让他收起了所有抱怨。 一天下班路上,许光遇到一个老人在路边哭泣,上前一问才知道,老人的儿子当年参加红军,牺牲在长征路上,现在她孤身一人,连口热饭都吃不上。 许光二话不说,把老人带回家,让妻子照顾她吃饭,从那以后每个月发工资,许光都会拿出一部分给这些红军遗属。 县里的同事开始还不理解,后来才发现,许光帮助的远不止一个老人,谁家孩子上不起学,他掏学费;谁家老人生病没钱治,他垫医药费。 1969年县里要建微波站,让新县通电,但设备太重,汽车上不了山,只能靠人力搬运。 领导正发愁找不到足够的人手,许光主动请缨:“我来组织。” 那些设备一件就有几百斤重,从山下到山顶,足足五公里山路,许光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带着一帮工人往山上搬。 夏天最热的时候,山路上温度能达到四十多度,许光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肩膀被磨破了皮,贴个膏药继续干。 整整300天,风雨无阻,当年年底,新县终于通电了,那天晚上,全县人都跑到街上看电灯,许光站在人群中,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县领导看在眼里,几次想把他调到更好的岗位,都被许光拒绝了,“我回来就是为了照顾这些老人的,哪儿也不去。” 许光说到做到,他在新县一待就是几十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 那些年里有多少红军后代在他的帮助下完成了学业,有多少孤寡老人在他的照料下安度晚年,已经很难统计清楚。 许光从来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应该做的,“我爸说得对,我们欠老区人民的,这辈子还不清。” 许光去世葬礼那天,整个新县都来送他,那些被他帮助过的人,有的已经白发苍苍,有的正值壮年,还有些是当年受助学生的孩子。 他们排成长长的队伍,默默为这个普通的干部送行,没有鲜花,没有挽联,只有满满的不舍和感激。 许光的故事并不复杂,就是一个军官回到家乡,踏踏实实为乡亲们做事,但正是这种简单的坚持,让一个人的一生有了不一样的分量。 网友们纷纷敬佩不已: “这才是真正的红色基因传承,不是靠嘴上说说的,而是用一生去践行。” “现在有多少高干子女愿意放弃大好前途回贫困山区?致敬真正的贵族精神。” “看哭了,老一辈的革命情怀我们这代人真的很难完全理解,但值得永远铭记。” “10万元在当时简直是天文数字,他居然能从工资里省出来,太不容易了。” 如果你身处许光的位置,你会愿意放弃大好前途回到贫困家乡吗?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0 阅读:36

猜你喜欢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