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 年,65 岁的火箭专家杨南生娶了 29 岁的张严平,张严平的父母不同意,不料,当她父母知道杨南生的身份后,惊呆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6年的春天,北京一户普通人家的屋子里,空气里弥漫着紧张的火药味,二十九岁的新华社记者张严平告诉父母,她准备嫁人了,对方不是同龄的青年才俊,也不是所谓的社会精英,而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 六十五岁的杨南生,是她心里认定的伴侣,父母的震惊可想而知,他们觉得这桩婚事完全无法接受,三十六岁的年龄差,让他们心里只剩下不安和愤怒,甚至扬言要断绝关系。 邻居和朋友听说后也议论纷纷,觉得这是难以理解的选择,有人猜测她是被财富吸引,有人说这段感情注定要失败,张严平在夹缝中坚持,她相信自己看见的是真实的感情,而不是外界眼中的荒唐。 杨南生的外表很普通,平日里穿着朴素,生活简简单单,他从不炫耀自己的身份,即便在工作中功勋累累,也总是低调得让人以为他只是个普通的研究人员。 实际上,他是新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1921年,他出生在缅甸仰光,少年时便对科学充满热情,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航空系,毕业后又远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攻读博士。 1950年,他已经拿到塑性力学博士学位,完全可以在国外过安稳富足的日子,但新中国刚成立,他选择放弃优厚条件,毅然归国,从那以后,他的名字和中国的火箭与导弹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回国后,他先在长春一汽任实验室主任,后来又投身到航天工作中,六十年代,中国的航天工程还在起步阶段,几乎一切从零开始,他和团队常年驻扎在戈壁试验场,风沙、爆炸、失败都成了日常。 他亲自带队研制固体火箭发动机,成功突破了关键技术,为“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提供了动力。 之后,他又主持“巨浪一号”战略导弹的发动机研发,推动了国家战略防御体系的建设,他常常说,国家交给他任务,他就拼上性命去完成。 张严平与他的缘分开始于一次采访,1984年,新华社分配给她一个任务,要去见一位身份特殊、外界鲜少了解的科研人员,临行前,她心里充满忐忑,担心这是一位不苟言笑、难以交流的权威。 可走进他家中时,完全出乎意料,杨南生亲自为她泡茶,言语中带着幽默,丝毫没有架子,采访中,他不仅谈起火箭与卫星,还说起文学、音乐和人生感悟,这种宽广的知识和真诚的态度让她深受触动。 采访之后,他们继续通过书信联系,信里,他们讨论书籍,谈论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也分享对苏东坡诗词的理解。 张严平在他身上看到了一种厚重的人格魅力,而杨南生也被这个充满朝气的年轻人打动,书信往来逐渐变成了心灵契合,他们的关系也从欣赏升华为依赖。 当她最终决定要与他共度余生时,家里彻底炸开了锅,父母无法接受一个比他们还年长的女婿,觉得这不仅是女儿的冲动,更可能是人生的灾难,张严平多次解释无果,家里的争吵不断。 直到有一天,她把杨南生的故事带回家,父母才第一次正视这段感情,当听到“东方红一号”“战略导弹”这些字眼时,父亲沉默了。 他们这才意识到,眼前这个老人不是普通人,而是国家航天事业的功臣,沉思许久后,父母的态度终于缓和,父亲长叹一声,说这样的人确实不一般。 1986年春天,他们在北京的一座小教堂里举行婚礼,没有豪华的场景,也没有宾客云集,只有几位最亲近的人见证,婚后,他们的生活并不轰轰烈烈。 杨南生因为工作性质,常年驻守在陕西的航天基地,而张严平则留在北京从事新闻报道,两人聚少离多,每一次团聚都像是节日,充满期待和温情。 他知道自己年岁已高,未来可能会先离开,便努力节俭,把钱一点点攒下,只为让她日后过得安心,他从不把感情挂在嘴边,却在行动中处处流露,张严平在这样的陪伴中,感受到一种坚定而温暖的爱。 2013年,杨南生在北京平静地走完了九十二年的生命,他的骨灰被按照遗愿撒入大海,归于辽阔。 两年后,她完成了回忆录《君生我未生》,在书中记录了他们近三十年的婚姻故事,也展现了杨南生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这段婚姻最初被视为荒唐,最后却成了一段传奇。 它让人们看到,爱情不被年龄和世俗束缚,真正的理解和尊重,能让两颗心紧紧相连,张严平的父母曾经极力阻拦,但在了解真相后,他们惊讶到无言,最终选择接受,这一幕,成为整个故事最耐人寻味的转折。 1986年的那个春天,他们的婚礼不仅是两个人的结合,也是一种观念的冲击,爱情的真诚与伟大的奉献,在那一年交织,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信源:扬子晚报——紫牛荐书|“记忆力会减退,但灵魂会记住一切”,张严平《君生我未生》回望著名航天专家杨南生的一生
1986年,65岁的火箭专家杨南生娶了29岁的张严平,张严平的父母不同意
如梦菲记
2025-09-17 14:41:4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