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新四军一名参谋带着两名伤员打游击,3个人只有一条枪,令人惊讶的是,仅用4年时间,这名参谋就将队伍扩充了百倍,壮大到800多人!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皖南山区藏着一个谜团:一支小小的游击队,从三人起步,怎么就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短短四年就壮大到八百多人?这背后,是无数次生死考验,还是某种特殊力量在支撑?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在华中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牵制大量日伪军。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皖南事变,对新四军军部及部队发起进攻,导致新四军遭受重大损失,四百多名指战员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牺牲。新四军主力遵照党中央指示,向北转移重建军部。这时,新四军军部参谋刘奎奉命留在皖南,坚持敌后斗争。他带着两名重伤同志黄诚和李建春,三人仅有一支步枪,开始在山区开展游击活动。 皖南山区地势险峻,国民党军队加强封锁,派出部队搜捕新四军残余力量,日伪军也控制周边乡村。刘奎三人面对物资短缺和敌军压力,依靠当地群众支持,逐步恢复联系。国民党顽固派在村镇设卡盘查,焚烧房屋,逮捕群众,试图切断游击队与百姓的纽带。刘奎利用地形优势,选择偏僻村落作为落脚点,通过地下联络,收拢散失人员。 队伍从三人扩大到八人,建立临时支部,制定作战计划。国民党地方武装加强巡逻,刘奎指挥同志白天伪装农民劳作,晚上开会讨论打击敌人办法。这段时期为游击队发展打下基础。1941年春夏之际,游击队在莲坑村附近活动,国民党军队张贴布告,悬赏捉拿新四军成员,刘奎三人频繁转移,避免暴露。 转机出现在1941年7月,刘奎得知旌德县庙首乡公所守军仅十余名,内部腐败。他召集二十四名同志,四支枪在手,扮作送葬队伍,棺材内藏武器。纸钱撒向公所门前,抬棺同志掀盖开火,守军慌乱,游击队冲入房间,缴获二十多支枪械,分发财物给村民,释放劳工。这次行动传开,吸引群众加入,队伍超过百人。 挑战随之增加,1941年秋,在黄泥坡遭日伪军包围,刘奎下令向谷地转移,一名新同志捡弹药暴露位置,刘奎砸木棍稳住队伍。随后定下纪律:撤退时前方探路,后方抹迹,中途无声。刘奎训练群众,用竹管装药做雷,用木板挡弹。一次在李家村,裹湿布于席子顶身前冲锋,战斗后二十多名伪军被俘,六人要求参加,后来负责爆破任务。 1942年,队伍继续扩大,刘奎联系县委书记胡明,袭击三溪乡,针对国民党奸细陆培青。游击队潜近宅院,翻墙进入,陆培青逃窜,被同志拦住,按倒在地,宣布罪行后处决。接着攻打谭家桥,送猪进公所,开火解决二十多名敌兵,缴获百支枪械,虽奸首苏承平逃脱,但震动全县。刘奎召开群众大会,烧毁地主账册,分发财产,吸引青年加入。 1943年春,队伍达五百余人,缺盐问题突出。山区封锁严密,刘奎派人扮小贩,盐藏空心竹担中。一次,两同志被汉奸跟踪,砸担散盐,汉奸捡拾时被击倒,逃回山中。秋季,日军两千兵力携犬炮搜山,刘奎分队四十组,每组持旗分散。他率三十人沿崖壁行进,被堵鹰嘴岩时,连腰带成绳下滑,一年轻同志腿颤,被绑于背降底。 1943年冬,刘奎伤口感染,高烧七日,群众送土三七服下渐愈。1944年春,队伍八百多人,能摧毁炮楼桥涵。在青阳县郊,扮运柴农民混入据点,解决二十多名日军,夺三挺机枪撤山。队伍成员包括铁匠木匠教师,甚至南京逃来大学生。国民党顽固派围剿不断,但游击队机动灵活,来去无踪。 这支队伍发展壮大的经验在于密切联系群众,借物加倍归还;作战选择弱敌,胜则进击,败则撤离;缴获物资优先分给贫民,自留少许。一次攻粮库后,分粮饥民,次日五十青年携粮参军。刘奎伤痕累累,左腿缺肉跛行,右手断指,后背刀疤。到抗日战争结束,这支队伍成为皖南抗日骨干力量,两伤员一任侦察一管后勤,在敌区开辟局面。 刘奎的游击队从皖南事变后坚持到解放战争,1945年后继续活动在泾旌太、歙县、黄山一带,与洪林、胡明等游击队配合,打击国民党军队。1946年春,刘奎率队与江北新四军会合,队伍更名为皖南游击队,活跃在新田等地。解放战争中,这支力量参与解放皖南,贡献突出。刘奎本人身经百战,多次负伤,人称打不死的刘奎。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样的革命精神激励着我们。刘奎的故事告诉大家,坚持群众路线,就能克服困难。皖南游击战的经验,在今天依然有指导意义,帮助我们处理复杂问题。 这段历史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抗战的决心。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只会加速他们的失败。中国人民在党的带领下,最终赢得胜利。
1941年,新四军一名参谋带着两名伤员打游击,3个人只有一条枪,令人惊讶的是,仅
蕊蕊聊过去
2025-09-17 18:42:36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