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为了能更好的纪念詹天佑,詹天佑的后代们等人商量完毕后,决定将其墓迁到延庆青龙桥,这里是他主持修建的“人字形”线路的折返点,对他本人,和京张铁路都有着重要意义。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天清晨,工人们小心翼翼挖开位于海淀区万泉庄的旧墓穴。当棺椁重见天日时,有人突然惊呼:“快看,棺材在流黑水!”一股漆黑如墨的液体从棺底渗出,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 有人心里直打鼓,这该不是遗体腐坏了吧?后来经过专家取样检测,才确定这是当年下葬时注入的防腐药剂,目的是保存遗体。虚惊一场后,工作人员继续作业。 打开棺盖,人们看到詹天佑和夫人谭菊珍的遗体竟然保存完好,这得益于上等的楠木棺材和有效的防腐措施。 棺板上精心雕刻的“五蝠捧寿”和“福禄寿三星”图案依然清晰可见。陪葬品很少,只有慈禧太后赏赐的翡翠帽花和几件金银首饰,见证着这位“中国铁路之父”生前的简朴生活。 詹天佑与夫人的爱情故事堪称传奇,他们12岁就订下娃娃亲,后来詹天佑赴美留学多年,始终对谭菊珍忠贞不渝。 留学归来后,面对众多富家千金的追求,他毅然迎娶了等待自己多年的谭菊珍。婚后夫妻俩相濡以沫,育有八个孩子。 即使后来詹天佑月薪高达1000两银元,他也坚决不纳妾,常说“我是建铁路的,不能出轨,更不能纳妾”。 詹天佑早年经历颇为坎坷,12岁时他作为首批留美幼童赴美求学,在美国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1881年毕业回国后,他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中国的铁路事业。 1905年,詹天佑临危受命主持修建京张铁路。这是中国第一条自主设计并建造的铁路,外国专家曾嘲笑说“能设计京张铁路的中国人还没出生”。 面对崇山峻岭的复杂地形,詹天佑创造性地采用“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解决了八达岭段陡坡爬升的难题。1909年,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节省经费28万多两白银,震惊中外。 1919年,詹天佑因积劳成疾不幸病逝,年仅58岁。临终前他仍心心念念中国铁路的发展,并将毕生积蓄捐给铁路事业。 迁墓过程中,詹天佑的儿子詹文耀也来到现场。他深情地回忆父亲生前的教导,“要心怀国家,国家的事要放在首位,家庭和个人的事只能靠后”,这句话道出了詹天佑一生的信念。 为什么选择青龙桥作为新墓址?原来这里不仅是京张铁路的关键节点,也是他设计的人字形线路所在地。新墓地背倚青山,正对“人”字形铁路,让詹天佑能够永远守护着他最引以为傲的工程。 1982年,詹天佑夫妇的骨灰被郑重安放在青龙桥火车站旁的新墓穴中。墓前立着詹天佑的铜像,面向他亲手设计的铁路线路。 如今这里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无数游客和铁路爱好者前来瞻仰。 詹天佑的精神遗产远远超越了铁路本身。他代表的那种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精神,至今仍激励着中国工程师。 2019年,京张高铁建成通车,成为世界首条智能化高铁,这是对詹天佑最好的告慰。国家设立的“詹天佑奖”成为中国工程界的最高荣誉之一,继续传承着他的精神。 从京张铁路到京张高铁,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中国铁路的飞速发展正是建立在詹天佑等先驱奠定的基础之上。 青龙桥火车站的那座铜像,静静地伫立在历史的长河中,仿佛在诉说着詹天佑的故事——那种从容与坚定的姿态,那种不懈奋斗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前行。 信息来源: 科学网《詹天佑与唐山交大的渊源》 澎湃新闻《科学家故事|第二期:“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1982年,为了能更好的纪念詹天佑,詹天佑的后代们等人商量完毕后,决定将其墓迁到
玉尘飞啊
2025-09-17 21:37:2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