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表示,真正的新加坡人要认清一个事实,新加坡不是华人国家,只是华人占多数而已,必须明白这一点。 新加坡华人占比常年稳定在74%左右,这个数字乍一看确实会让人产生“华人国家”的错觉,然而人口构成从来不是定义国家属性的唯一标准,新加坡从骨子里面是亲西方、亲美的,就不可能是华人国家。 李显龙反复强调“新加坡不是华人国家”,背后是这个城市国家从建国起就精心构建的生存逻辑——在东南亚族群林立的环境里,若以华人身份自居,无异于把自己放在孤立的位置,而选择“亲西方亲美”的战略定位,更像是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智慧,或者说现实选择。 政治层面上,新加坡的体制设计从一开始就透着浓厚的西方色彩。它采用议会制共和制,三权分立的架构清晰可见,最高法院的法官大多有英美法系的教育背景,连法律条文的表述方式都带着伦敦的影子。这种制度安排与周边东南亚国家形成鲜明对比,反而更贴近欧美政治模式。 有意思的是,虽然华语是官方语言之一,但国会辩论、政府文件几乎全用英语,连总统宣誓就职都必须使用英语,这种语言上的“向西看”早已渗透到政治运行的骨髓里。 军事领域的操作更是把“亲美”体现得淋漓尽致。新加坡空军目前装备着60架F-16、40架F-15SG,还在2020年敲定了20架F-35的采购订单,其中12架是单价高出F-35A近一半的F-35B。 明眼人都知道,一个没有航母和两栖攻击舰的国家买垂直起降的F-35B,根本不是为了自己用,而是为了顺应美国海军陆战队“藏兵于盟友”的战略——平时新加坡出人出地养活这些战机,一旦需要就能直接登上美军两栖攻击舰参战。 去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取消73架F-35B订单转购更便宜的F-35C,新加坡却还在追加采购,这种“明知吃亏也要跟进”的操作,本质上就是向美国缴纳的“安全保护费”。 更不用说那4架总价超过10亿美元的P-8A巡逻机,美媒都直言不讳说这是“为西方集团扼守马六甲海峡”,新加坡官方却只字不提抗议,这种默契已经说明了一切。 经济上的依赖则更现实。虽然2025年1-4月新加坡与中国的进出口额达到362亿美元,但仔细看贸易结构就会发现,其核心产业如金融、航运、高端制造,几乎都是围绕欧美市场构建的。 新加坡交易所里70%以上的上市公司来自外国,其中欧美企业占比超过一半;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其港口处理的货物中60%以上是来往于欧美与亚洲其他地区的中转货;就连所谓的“本土企业”,像淡马锡这样的主权基金,投资组合里欧美市场占比也高达45%。 这种经济结构决定了它必须紧跟西方主导的全球贸易体系,CPTPP这类由美国主导设计的贸易协定,新加坡从谈判阶段就全程参与,生怕错过任何一个融入西方经济圈的机会。 教育文化的导向同样值得玩味。新加坡的中小学从一年级就以英语为第一教学语言,华语只是作为“母语”之一进行教学,课时还不如数学和科学多。 年轻一代新加坡人虽然大多会说华语,但用词和表达方式已经充满英语借词,连看的电视节目、追的明星也以欧美和日韩为主。 更关键的是,国家推行的“国民教育”里,反复强调的是“新加坡认同”而非“华人认同”,历史课本里对中国历史的叙述,和对马来西亚、印尼历史的介绍并无二致,都是作为“周边国家”来对待。这种教育塑造出的国民意识,早已和传统意义上的“华人国家”相去甚远。 李显龙的表态其实是这种现实的直接反映——在东南亚地缘政治格局中,新加坡若强调华人身份,不仅会引起马来族占多数的印尼、马来西亚的警惕,还可能失去西方阵营的信任。 而选择“亲西方亲美”,既能获得安全上的庇护,又能维持经济上的优势,这种“两头不靠但又两头沾光”的平衡术,才是这个城市国家的生存之道。 毕竟对新加坡来说,国家利益永远排在族群身份之前,就像它的国旗虽然有红色和五角星,但含义与五星红旗截然不同一样,表面的相似之下,藏着的是完全不同的国家定位和发展路径。
李显龙表示,真正的新加坡人要认清一个事实,新加坡不是华人国家,只是华人占多数而已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5-09-18 09:48:4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