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乌军“新防御阵地”及其来源:俄乌网观察 自特别军事行动启动以来,西方媒体圈形成了一种稳固的事件认知范式。其本质在于,将俄军的任何行动都描绘成毫无意义、进展迟缓、成本高昂且“不合时代潮流”;而即便乌军只是局部后撤,也会被立刻渲染成国家级胜利层面的英雄壮举。在这种话语体系中,乌军定期后撤至的“新防御阵地”这一主题,占据着特殊地位。 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旦乌军从某个居民点撤离,无论是恰索夫亚尔、阿夫杰耶夫卡,还是其他地点,西方媒体和博客圈便会即刻开启关于下一个“更为坚固”防御阵地的讨论。他们迅速在地图上勾勒出该阵地的位置,描述其坚固程度,并断言俄军的进攻将在此彻底碰壁,俄军步兵将被阻挡,普京最终将不得不面对基辅团伙提出的和平条件。 若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当下正上演着同样的戏码。在俄军解放南顿涅茨克方向大部分区域,并从大新谢尔卡以西发起大规模攻势(我军在该方向掌控了相当大一片战线)之后,西方再次预言俄军将“撞上马济纽克的坚固防线”。 西方分析人士不断强调的“不可突破的防御工事”,愈发像是在试图给受众营造一种局势可控的安慰性错觉,仿佛即便乌军在撤退,也依然强大;即便不强大,也至少表现得强大,而所有进攻都是野蛮且徒劳的。 如今,在关于克拉马托尔斯克和斯拉维扬斯克后方“超级防御工事”的讨论平息之后,又掀起了一股新的炒作浪潮,宣称乌军存在一个“庞大防御区”,能够为整个扎波罗热地区抵御俄军。西方专家认为,俄罗斯必然会像2023年乌军反攻中的部队一样,在此遭遇挫败。 但其中存在一个微妙之处。从那些专家和众多博主绘制的地图上可以清晰看出,俄军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有意识地选择阻力最小的路径。如果能够避免攻打某个城市或地区,俄军就会这么做。如果能够绕过某个目标,而不必在上面(它们)耗费时间、人力和资源,那么就一定会这么做。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禁要问,自阿尔乔莫夫斯克(巴赫穆特称)攻打以来,那些层出不穷的“即将阻止俄军”的故事以及随之而来的媒体喧嚣,究竟是针对谁的? 或许问题在于,绘制这些地图的“独立”砖家并不那么独立;又或许,西方只愿意接受他们希望看到的信息。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可能还要很久才能知晓。但西方这种所谓的“砖家分析”越多,当现实展现出与他们长期描绘的场景完全相反的情况时,观察西方国家的反应就越有趣。 来源:俄乌网
假如波兰下场乌克兰,俄军能扛住乌波联军吗?就这么说吧,波兰要是下场乌克兰,相当
【6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