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新疆妇人阿尼帕在街上发现一名衣衫破旧的小女孩,女孩浑身上下都是伤,头上还长满了头癣和癞疮,不仅没有一根头发,还散发着恶臭!小女孩被阿尼帕带回了家,没想到竟在她家里见到了十几个孩子,这些孩子甚至来自不同的民族。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7年的冬天,新疆阿勒泰的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青河县的集市早就没了热闹,街角的墙根下蜷缩着一个小女孩。 她的衣服烂得遮不住身子,露出来的胳膊和小腿冻得发青,头皮溃烂,脓水和血痂混在一起,散发着刺鼻的气味。 人来人往,没人敢靠近,眼神里有怜悯,也有嫌弃,就在所有人绕开的时刻,一个女人停下了脚步,她是阿尼帕,一个普通的新疆妇人。 她盯着女孩看了几秒,心口一紧,孩子的眼睛迷茫又冷漠,仿佛早已对世界失去了信任,阿尼帕弯下身,伸手想去拉她,女孩立刻缩回去,身体僵硬,满是抗拒。 阿尼帕没有离开,她把自己随身带的披巾解下来,轻轻盖在女孩肩上,她用粗糙的手掌擦掉孩子脸上的污垢,眼神里透出温柔和坚定,那一刻,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个孩子不能再被丢在街头。 她背起女孩往家走,身后是空荡的街道,到家后,她顾不上休息,先烧了一锅热水,把女孩的头一点点泡软,再小心地挑掉结痂。 她跑遍了附近的诊所,甚至连兽医站都去了,才找到能缓解疼痛的硫磺药膏,她用卖羊肠子攒下的钱买下药,每天晚上点着煤油灯,仔细给女孩清洗和上药。 孩子的伤口终于慢慢愈合,新头发像细草一样冒出来,女孩开始学会依赖,她的眼神里第一次有了安全感。 刚到家的时候,小女孩吓呆了,她本以为会是一间冷清的小屋,结果却看到十几个孩子挤在土房里,有人在补衣服,有人添柴烧火,还有几个围在男人膝下撒娇。 孩子们的模样各不相同,口音也带着差异,有汉族的,有哈萨克族的,也有维吾尔族的,阿尼帕的丈夫阿比包坐在炕头,怀里抱着两个小的,脸上带着笑。 看到妻子带回来的孩子,他没有质问,只是让孩子们挪个位置,虽然屋子已经拥挤不堪,却没有一个孩子表现出排斥。 土房子里没有什么家具,炕上铺的全是补丁摞补丁的褥子,火塘边支着一口直径一米多的大铁锅,锅里咕嘟咕嘟翻滚的是稀粥。 孩子们分工明确,大的照顾小的,小的帮忙烧火捡柴,新来的女孩很快就明白了,这里虽然贫穷,却比她流浪时温暖得多。 这个家并不容易维持,阿比包在单位上了一天班,晚上还要骑车去几十里外打土坯,一块土坯两分钱,他一晚上要打几百块,手掌磨得生茧,嗓子里常常带着血丝般的咳嗽,但他从不喊累。 阿尼帕天不亮就起床,揣上两个馕去河边洗羊肠,冬天的河水结着冰,她把手伸进去,一天下来冻得裂口流血,她常说,只要锅里还有火,这个家就不会散。 有一年,全家三天没粮,孩子们饿得眼圈发青,阿尼帕咬牙把家里唯一的奶牛卖掉,换回一袋粮食,那天晚上锅里终于冒出了热气,她却因为虚脱晕倒在灶边。 第二天早上,她还是照常起床干活,生活艰难,但孩子们懂事得很,大的教小的识字,放学回来先捡柴火,谁都怕给家里添负担。 阿尼帕从不区分哪个是亲生,哪个是收养,家里买了新衣服,先给小的穿;有肉吃,先给体弱的添,有一次亲生女儿卡丽曼盼望已久的一条绿裙子被给了王淑珍,她气得哭了一晚。 阿尼帕什么也没说,只在院子里默默洗绷带,第二天,卡丽曼把自己的新鞋塞到王淑珍的床头,再没争过东西,孩子们在这种氛围里渐渐学会了体谅和分享。 一个个孩子在这个家里长大,有人后来成了老师,有人成了医生,有人开了小店养家糊口,他们走得再远,每逢节日还是会赶回来。 院子里摆满了桌子,锅里炖着羊肉,几代人围坐在一起,笑声盖过了寒风,王作林成了企业家,专门招收贫困户,王淑珍成了护士,每次照顾病人时,心里都会闪过当年母亲替她擦拭伤口的画面。 在这些日子里,大铁锅成了家的象征,它最早煮的是稀粥和野菜团子,后来煮的是香气扑鼻的手抓肉。 锅底早已被烧得发黑,边缘却磨得发亮,每次拍全家福,孩子们都会把它擦得干干净净,摆在最前排,它就像这个家沉默的亲人,记录着几十年的辛苦与团圆。 阿尼帕常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不管孩子来自哪个民族,只要进了家门就是一家人,她年轻时吃过苦,知道孤儿的滋味。 2008年汶川地震,她把积蓄捐了出去,说别人受的苦和自己曾经历过的一样,到了晚年,她依旧守着那口锅,她说,只要锅里有火,家就还在。 当年的小女孩已经长大成人,带着自己的孩子回到这里,屋子早已翻修过,但火塘旁的那口大锅还在。 孩子们围着阿尼帕,院子里传来不同民族的语言和笑声,这个家从最初的几个孩子,变成了数百口人,血缘早已不再是纽带,留下来的,是跨越民族与时代的守护和大爱。 信源:新华网——“传奇妈妈”阿尼帕
1977年,新疆妇人阿尼帕在街上发现一名衣衫破旧的小女孩,女孩浑身上下都是伤,头
如梦菲记
2025-09-18 16:42:3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