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韩雅琴的早餐店里进来了四个寸头少年,韩雅琴一眼就看出他们刚刑满释放,

蕊蕊聊过去 2025-09-18 18:42:48

1983年,韩雅琴的早餐店里进来了四个寸头少年,韩雅琴一眼就看出他们刚刑满释放,出于善心,她还是为他们盛了饭,没想到,这一餐让她成为了七百多名劳改犯的“妈妈”! 在1983年太原一个寒冷的早餐摊前,四名寸头少年悄然出现,他们的身份让店主韩雅琴心生警觉。这一顿看似普通的热饭,会如何改变数百人的命运?一个普通妇女的善举,又将引发怎样的连锁反应?   韩雅琴是1938年5月生人,吉林延吉人,1955年从吉林延边会计学校毕业,分配到延吉天宝山铜矿当会计。后来调到山西太原的中国第十三冶金建设公司,继续干财务工作。改革开放初期,企业调整,她下岗了,就带着一些姐妹们从扫街、淘粪干起,攒了点钱开了个小早餐摊,卖玉米粥和煎饼,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那时候太原城市建设正热火朝天,街上到处是修路的工人,她的小摊就成了附近人填饱肚子的地方。 1983年春天的一个早晨,四名头发剃得短短的年轻人站在摊前,衣服破旧,鞋底磨穿,他们盯着热气腾腾的蒸笼没说话。周围食客有点躲闪,但韩雅琴没犹豫,给了他们四碗粥和几张煎饼。他们吃完道谢就走了。没想到第二天,他们又来了,跪下求收留,说刚从劳教所出来,家里不要,工作找不到,晚上睡桥洞冻得受不了。韩雅琴让他们起来,说摊子缺帮手,管吃管住,但活儿累。就这样,四人住了进来。   从那天起,韩雅琴开始带他们干活。早上揉面生火,收摊后去街上找零活,太原正修人行道,他们捡废砖头铺路。夏天晒得后背脱皮,冬天手冻僵也得干。街坊起初回避,后来看路铺得好,有人送热水。没多久,又来了个戴眼镜的年轻人,说是大学生因偷实验室东西坐牢,家人断了关系。接着,人越来越多,有替人顶罪出狱后妻离子散的,有沉迷上网被赶出来的。韩雅琴在院里搭大通铺,三十多人挤一起,晚上煮白菜粉条。 她定规矩,必须学手艺,不会就没饭吃。有个叫三宝的不愿学,她让他背电工手册,背不会不给饭。后来三宝开了三家汽修店。团队大了,她带人去郊区包荒山,种果树养猪。拆迁时有人想闹,她拦着说,城市发展是正事儿,我们靠手艺吃饭总有出路。这些年,来去的人一波波,有人开饭店,有人当卡车司机,还有人去监狱帮教。 韩雅琴的通讯录记了七百多个电话,每个名字后写近况,谁娶媳妇谁生孩子谁走了。有个偷过她钱的小伙子,后来开养殖场寄来五万块,说是养老钱。在浙江,陈淑芳也干类似事儿,从菜市场遇聋哑刑释人员起步,教修鞋,后来收留三百多,教做点心开货车,许多人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到现在,韩雅琴快九十岁了,还住在“母亲家园”。过年过节,院里车停满,各地牌照,那些当年的年轻人头发白了,还喊妈,她端饺子应着。早年她丢了儿子,但晚年有这么多人照顾,这份善心换来的是真情。

0 阅读:122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