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郑洞国的前妻想复婚,郑洞国的子孙都同意,但郑洞国却摇头拒绝:“她来了

蕊蕊聊过去 2025-09-18 18:42:48

1983年,郑洞国的前妻想复婚,郑洞国的子孙都同意,但郑洞国却摇头拒绝:“她来了,我一个月的工资,十天就被她花掉,不复婚!” 三十年前,一对夫妻因为生活选择分开,三十年后,前妻忽然提出复合,子女都支持,可那位老将军却一口回绝。这里面到底藏着什么旧账? 郑洞国是湖南人,1903年出生,早年投身军旅,从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参加过北伐、抗日战争。1933年,他在南京遇上陈碧莲,两人很快就结婚。那时候陈碧莲才17岁,出身书香门第,会英文,写小楷,算是大家闺秀。郑洞国比她大13岁,对她挺宠爱。婚后,他们生了几个孩子,日子过得还算和睦。不过陈碧莲花钱大手大脚,衣服首饰化妆品样样讲究,家里没啥积蓄。郑洞国忙着打仗,从保定保卫战到台儿庄战役,再到昆仑关、鄂西会战,四处奔波,陈碧莲有时跟着去前线,军中还给她起外号叫“怒江之花”。 抗日战争胜利后,郑洞国升到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1948年3月,长春被人民解放军包围,他接到命令去守城。那时候城里粮弹短缺,补给断绝,守军和居民日子苦得很。郑洞国多次发电报求援,没啥回音。苦熬到9月,一支部队起义,长春守不住了。他带着残部退到中央银行大楼,最后选择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他,说国家百废待兴,需要各方面人才,欢迎他留下来为人民服务。郑洞国感动,决定效力新中国。 1950年,郑洞国接到北京工作安排,去水利部当参事。他回上海告诉陈碧莲这个消息,本以为全家能团聚,谁知陈碧莲不愿意去北方,说习惯上海生活,北京太冷。郑洞国劝了几次,她态度冷淡。没多久,她打电话提出离婚。两人就这样分开了,婚姻走了20年。离婚后,陈碧莲很快嫁给上海一个资本家,生活讲究。那资本家后来去世,她日子开始拮据。郑洞国则在北京,经朋友介绍娶了顾贤娟,两人育有一女,日子平稳。顾贤娟支持他工作,一起过到1972年她去世。 时间一晃到1983年,陈碧莲已经80多岁,孤单在上海,经济也不宽裕。她通过子女表达悔意,想和郑洞国复婚,到北京安度晚年。郑洞国的儿孙们都同意,觉得老人家团圆好。大儿子郑安飞专程去北京劝父亲,说陈碧莲当年抚养他们不容易,现在后悔了,接回来吧。郑洞国听后沉默了一会儿,就摇头拒绝了。他说:“她来了,我一个月的工资,十天就被她花掉,不复婚!”子女再劝,他还是那意思,过去她爱花钱,讲究排场,现在自己薪水有限,养不起。陈碧莲得知消息,哭了场,悔当初没跟去北京。 郑洞国这辈子经历大起大落,从国民党将领到新中国水利部参事,再到全国政协常委。他起义后,一心为国家建设出力,参与水利工程,晚年还写回忆录,讲长春起义经历,强调在新中国领导下,各界人士都能贡献力量。陈碧莲留在上海,靠子女帮衬过日子,没再婚。这件事说到底,是生活现实摆在那儿。老一辈人讲究实际,婚姻不是光凭感情,得看能不能过日子。郑洞国拒绝复婚,不是记恨,而是明白各自安好最好。时代变了,新中国强调勤俭节约,集体利益高于个人,他这选择也符合那个年代的风气。 郑洞国1991年去世,享年88岁。他一生投身民族解放和新中国建设,子女中有人在台湾,但秉持一个中国原则,家族保持联系。这段婚姻往事,让人感慨,个人选择总得跟国家大势合拍。陈碧莲的决定,当时看着是为自己好,结果晚年落单。

0 阅读:55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