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杀了魏忠贤不久,大明朝就垮了? 很简单的道理,你给魏忠贤一百万军费,他贪了40万,他能打胜仗。 因为他知道最多只能贪40%,多了军饱不够,就会影响军队战斗力。 给一个东林党,他能贪90万,大头兵军饰直接全没,能不投清军吗? 很多人都说,大明朝的灭亡,是从崇祯皇帝杀了魏忠贤那一刻开始的。但这其实把一个王朝的崩塌看得太简单了。 悲剧的根源,不在于某个人的生死,而在于维系帝国运转的血液——财政系统——已经彻底坏死了。 我们不妨翻开三本截然不同的“账本”,看看这个王朝的资金链是如何一寸寸断裂的。 第一本,是东林党人那本写满“理想”的账本。这群以“清流”自居的文官,上台后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财政改革。 他们高呼口号,声震九霄,言辞间似有扭转乾坤之壮志。然而付诸实际,却如脱缰野马失了方向,非但未能匡正,反倒加速了失衡之态。 他们所谓的“节流”,是直接废除了工商税和矿税。这等于放过了当时经济最活跃、最有钱的江南士绅和富商,因为这些人正是他们的支持者。 而所谓的“开源”,则是把镰刀挥向了最穷苦的农民,加征沉重的“三饷”。 这操作简直是火上浇油。当时华北本就大旱,饿殍遍地,这么一搞,直接把高迎祥、李自成这样的人逼上了绝路。 最讽刺的是,这套政策的执行者自己,才是最大的蛀虫。一百万两军费,经他们的手层层盘剥,最后能有不到十万两到前线士兵手里,都算是烧高香了。 剩下的钱呢?大都流进了像钱谦益这种东林领袖的腰包,再转手变成江南富商的资本。 国家出钱,官商分赃,这本“理想账本”的背面,写满了虚伪与贪婪。也难怪钱谦益在亡国之际,会以一句“水太凉”为由,心安理得地拒绝殉国。 第二本,是那个“九千岁”魏忠贤的“寄生账本”。这个躲赌债才进宫的太监,他的腐败是一种很奇特的“可控性寄生”。 他虽有贪婪之态,却并非毫无章法。其贪念之中,竟暗藏着一种独特的“规矩”,在欲望的泥沼里,以别样的规则前行,令人不禁心生诧异。 比如一百万军费,他拿走四十万,这是他定下的“抽成比例”。但他很清楚,剩下的六十万必须送到位,因为边防军要是垮了,他这个权倾朝野的“九千岁”也就当到头了。 他懂得维护自己权力的根基。陕西遭灾,他甚至会动用五万两的个人资金去赈灾,不是他心善,而是怕灾民造反,动摇他的统治。 这是一种对自己利益的长期投资。 所以在他掌权时,袁崇焕的红衣大炮能运到前线,边军至少还有基本的战斗力,防线还能守住。一位老兵与太监曹化淳事后喟叹,倘若魏忠贤仍在世,局势或许不致如此不堪。 此语虽逆耳,却道尽了残酷现实,令人不禁唏嘘。 最后一本,是整个帝国的“末日账本”。1644年北京城被围,这一刻,明朝财政的最终症结暴露无遗:不是没钱,而是钱被锁在三个互不相通的保险柜里,国家已经彻底丧失了动员财富的能力。 首个保险柜,恰似崇祯皇帝的国库,空空荡荡,不见分毫余财,尽显彼时朝廷财政之窘迫,亦如王朝命运般尽显凄凉。他发现自己连守城士兵的口粮都发不出来了,国家机器已经停摆。 那第二个保险柜,宛如一座隐秘的宝藏之地,实则为满朝文武私藏财富之所,恰似他们的私人金库,暗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与私欲。 皇帝哭着求大家捐款救国,换来的却是一片死寂。这些人口袋里有钱,但国家是皇帝的,钱是自己的,谁也不愿掏。崇祯临死前才醒悟,自己是被这帮文臣给坑了。 而第三个,也是最荒诞的保险柜,是魏忠贤死后被查抄出的巨额财富。光是现银就高达七百万两,还有数不清的田产。 有人喟叹,若这笔钱能尽早拨出,以之维系辽东防线,足可支撑三载时光,保一方安稳,免诸多忧患。 信息来源:明朝灭亡是因为崇祯诛杀了魏忠贤?2017-11-17 14:08·澎湃新闻
乾隆之所以选择嘉庆当皇帝,原因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在嘉庆之前,乾隆先后选择了5位接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