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是众所周知的新疆收复功臣,然而实际上,在战争时期,他一直在甘肃肃州(现称酒泉)坐镇指挥,并未亲自涉足新疆。真正领兵前线,击败阿古柏和白彦虎的是刘锦棠,他是当时前线的总指挥,有“飞将军”之称。 在收复南疆北疆那最关键的一年多里,左宗棠这位“总导演”,其实一直在甘肃的肃州坐镇。那年代没卫星电话,没实时视频,从酒泉到乌鲁木齐,直线距离就一千多公里,更别提那时候的路了。左公就像个顶级棋手,他的人在棋盘外,但每一步棋,都算得清清楚楚。 这盘棋,最难的不是怎么走,而是开局的本钱都没有。当时朝廷里吵成一锅粥,李鸿章他们主张“海防”,意思是别管西北那片“不毛之地”了,把钱都砸在海军上,防着洋人从海上打过来。这话听着有道理,但左宗棠不干,他力主“海防塞防并重”,说“我大清的土地,一寸都不能丢!” 决心下了,钱呢?国库空得跑耗子。左宗棠干了一件放到今天都让人拍案叫绝的事:他让“红顶商人”胡雪岩出面,以个人信誉担保,直接向英国的银行借钱!这不仅仅是借款,这是一种战略捆绑,一种“你敢让我输,你的钱也别想要了”的豪横。这份胆识,真不是一般人有的。 钱和粮草的问题解决了,左宗棠在肃州大营,每天面对的是堆成山的地图和军报。他得计算粮草消耗,规划行军路线,协调几路大军的动向。据说,阿古柏派来的探子,看见肃州城里秩序井然,老百姓洒水扫街,跟没事人一样,回去就报告说清军毫无压力,肯定有埋伏。这其实就是左宗棠的“心理战”,他用后方的镇定,给了前线最大的信心。 那么,前线是谁在冲锋陷阵呢?就是咱们前面提到的刘锦棠。 这位是左宗棠最信任的湖南老乡,湘军里最能打的猛将之一。如果说左宗棠是大脑,那刘锦棠就是一把出鞘的利剑,锋利无比。 1876年,大军正式出关。刘锦棠带着他的主力部队,那打法叫一个“快、准、狠”。新疆的地形,去过的人都知道,戈壁、沙漠、雪山,环境极其恶劣。可刘锦棠的部队,愣是在这种地方打出了“飞将军”的美名。 他的速度快到什么程度? 拿下乌鲁木齐外围的古牧地后,阿古柏手下的大将白彦虎、马人得连夜弃城逃跑,刘锦棠兵不血刃就收复了乌鲁木齐。这在当时简直是神话。 打下北疆后,休整了几个月,1877年,刘锦棠剑锋南指,那更是他个人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4月20日收复达坂城,仅仅6天后,4月26日就攻克了托克逊城。与此同时,其他部队也配合默契,拿下了吐鲁番。阿古柏一看南疆门户大开,知道自己彻底完了,这位不可一世的“中亚屠夫”,最后绝望地服毒自尽。 整个南疆战役,从东四城到西四城,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喀什噶尔……刘锦棠的部队势如破竹。到1878年初,除了被沙俄占着的伊犁,整个新疆的失地,全部收复。 这前后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这种效率,这种战绩,刘锦棠“飞将军”的称号,是实打实打出来的。 可以说,左宗棠和刘锦棠,完成了一次教科书级别的合作。左宗棠在后方运筹帷幄,解决掉了所有钱、粮、战略方向的难题,为前线扫清了一切障碍。而刘锦棠则完美地执行了所有战术意图,用最小的代价,换取了最大的胜利。 两人之间那种绝对的信任,是这场战争能赢的关键。左宗棠敢放手让刘锦棠去打,刘锦棠也坚信,无论他打到哪里,左帅的粮草和支援一定会跟到哪里。 那左宗棠到底进没进新疆? 进了,而且进得悲壮,进得有深意。 收复南疆北疆后,最硬的骨头来了——被沙俄霸占了十多年的伊犁。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了,这是外交上的博弈。朝廷派了曾纪泽去跟俄国人谈判,左宗棠为了给谈判代表撑腰,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要把自己的大本营,从甘肃肃州,前推到新疆哈密。 这时候,他已经快70岁了。古稀之年,出征塞外,他让人抬着一口棺材跟在自己后面,这就是著名的“舆榇出关”。他用这种方式告诉所有人,包括朝廷和俄国人:“伊犁不收回来,我这把老骨头,就埋在新疆,绝不回头!” 在哈密的4个月,他不是简单地待着。他修路,改善天山古道;他兴修水利,发动军民屯田,为长久计,解决军粮问题。直到今天,新疆还有“左公柳”的传说,就是那个时候留下的。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沙俄,清军不但能打,还能在新疆扎下根来。这种巨大的军事压力,最终让俄国人在谈判桌上让了步,1881年,伊犁回归。 至此,新疆全境光复。 战争结束了,左宗棠的思考却没有停止。他敏锐地意识到,军事收复只是第一步,要想长治久安,必须进行制度改革。 于是,他抱病在身,一次又一次地上疏,先后五次,请求在新疆设立行省。他详细论证了建省在军事防御、经济发展上的必要性。最终,他的执着打动了清廷,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 而首任新疆巡抚,朝廷任命的,正是那位“飞将军”——刘锦棠。
左宗棠是众所周知的新疆收复功臣,然而实际上,在战争时期,他一直在甘肃肃州(现称酒
趣史小研究
2025-09-19 16:37:4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