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最牛的人出现了 不是孙茜,不是李乃文 不是赵林山,而是花费7万块的 陈佩斯,陈佩斯包场30场,默默无闻的支持731,陈佩斯连自己的电影《戏台》都没有包场,他给731包场,这才是真正的支持731电影。 老戏骨就是老戏骨,做事就认真做事,他爱国爱艺术,这样认真负责的艺术他都支持,花多少钱都愿意。 消息一出,微博差点瘫痪。 “啥?陈佩斯?那个光头喜剧大爷?” “对,就是他,一言不合就包场,7万块,30场,连水花都没砸,低调得跟做贼似的。” 有人翻出他最近采访,老爷子穿着二十年前的大棉袄,笑眯眯地说:“电影好,就该让更多人看,我这点钱,算个屁。” 说完还补一刀:“别写我名字啊,写了我也翻脸。” 结果还是被影院经理爆料,粉丝连夜扒出排片表——北京、石家庄、济南,全是上午最便宜的冷门时段,票却售罄,一打听,全是“个人包场,不冠名”。 我朋友圈瞬间刷屏。 一哥们晒票根:“早上九点,厅里加我共五个人,银幕一亮,老爷子自己坐最后一排,咔咔吃爆米花,跟看《哪吒》似的。” 另一姑娘说:“散场他溜得飞快,保洁阿姨追到电梯口要合影,他双手合十‘谢谢您支持’,一溜烟没了。” 这操作,比那些买热搜、雇水军、红毯走十趟的“顶流”生猛多了。 网友辣评:别人支持电影靠吆喝,陈佩斯靠“偷摸”。 我回头去补他之前的言论,才发现这老头“轴”得可爱。 《戏台》上映,他死活不包场:“自己的片子,自己吹,臊得慌。” 《731》一来,他倒好,直接钱包拍桌上:“历史不让忘,票房不能凉,我这张老脸,值几个钱?” 七万块,对明星算零钱,对他可不少。 陈佩斯早年间被央视“封杀”,小品光盘卖不动,话剧一场一场跑,冬天住后台,啃馒头就榨菜,攒下的养老钱,咔咔往纪录片里扔。 有人替他肉疼,他抖着胡子乐:“钱不花,就是纸,花在该花的地儿,才叫钱。” 这话我信。 2009年,我在北京人艺门口蹲学生票,花五十块看《阳台》,散场他站门口给观众鞠躬,额头抵到膝盖,足足三分钟。 那天零下十度,他光脑袋冒热气,像刚出锅的馒头。 再说《731》,排片惨得可怜,首日票房四亿里,一半是包场撑的。 影院经理私下吐槽:“没名没流量,谁肯放?要不是陈老师砸钱,上午场全得空。” 于是出现魔幻场景:最冷的时段,最热的座位,大爷大妈拎着菜篮子进场,学生党啃着煎饼果子看冻伤实验,银幕上惨叫连连,观众席抽泣一片。 有人担心:“老爷子,您这身子骨,扛得住吗?” 他嘿嘿一笑:“我演过太监、演过流氓、演过土匪,还怕这点血?真正可怕的是后人记不住。” 一句话,把“爱国”这宏大词儿,拆成最朴素的动作——买张票,坐下,看完,别忘。 对比某些“老戏骨”,嘴上仁义道德,转身流量烂剧数钱到手软;陈佩斯这波,简直清流界的泥石流。 网友扒拉半天,愣没找到他代言的保健品、没查到割韭菜的理财APP,连微博都停留在“今天菜园子浇水”的水平。 敢情这大爷,把“演员”俩字当真了——戏里演小人物,戏外干大事情。 也有人酸:“包场30场,炒作吧?” 他听完直接怼:“炒作能让排片涨,我连夜包三百场!不能涨,就闭嘴。” 一句话,把黑子噎到明年。 我琢磨,他为啥这么上头? 直到看见一段旧采访——1988年,他去哈尔滨演出,抽空参观731遗址,走进冻伤实验室,当场蹲墙角干呕。 出来后,他叼着烟的手抖得点不着火,憋出一句:“这不是人干的事,得让后人知道。” 三十五年后,他用七万块,兑现这句承诺。 票根我留了一张,夹在《喜剧的忧伤》剧本里。 纸面印着一行小字:勿忘国耻,吾辈自强。 字体歪歪扭扭,像老头亲手写的。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霖霖果然跟张兰最亲近啊!今天晚上汪小菲带着他和姐姐去吃牛排!汪小菲说我都想不到
【5评论】【5点赞】
蓝色
这老爷子年轻人到老也不会理解,可能是只有80后以前的人才能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