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在最后关头最信任的人还是斯大林】1922年5月30号,知道自己的病已经无法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9-20 17:28:59

【列宁在最后关头最信任的人还是斯大林】1922年5月30号,知道自己的病已经无法治好的列宁找到斯大林密谈,要求他为自己准备氰化钾,在病情无法好转的情况下使用。去见列宁的时候,斯大林还带上了布哈林,但列宁没让布哈林参加密谈,只让斯大林一个人进入了房间。密谈的时候,布哈林和克鲁普斯卡娅都在屋外等候,但他们都能猜到谈话的内容。斯大林出来以后,也向二人透露了。 1922年那会儿说起,那时候的列宁,身体已经是一座随时可能崩塌的房子了。 早在1918年,他就挨过两枪,一颗子弹愣是留在了脖颈里,离脊柱就一公分。这颗“定时炸弹”折磨了他四年,头疼、失眠是家常便饭。等到1922年5月,第一次中风直接让他半身不遂。 5月底,感觉自己时日无多的列宁,把斯大林秘密叫到了他养病的哥尔克村。当时斯大林还带上了党内的“宠儿”布哈林,但列宁摆摆手,示意布哈林在外面等着。屋里,只剩下他和斯大林两个人。 密谈的内容,斯大林出来后告诉了等在门外的布哈林和列宁的妻子克鲁普斯卡娅:列宁找他要氰化钾,作为最后的“保险”。 这事儿一出来,所有人都懵了。为啥是斯大林? 按理说,布哈林是列宁眼里的“全党最爱”,托洛茨基无论声望还是才华都一时无两,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更是多年的老战友。为什么偏偏找了一个在几个月后被他评价为“太粗暴”“建议调离”的人,来办这件最私密、最需要信任的事? 把时间往前拨一拨,很多人以为他们是亲密无间的师生,其实啊,自打斯大林在1922年4月当上权力大得吓人的“总书记”后,列宁对他的警惕心就一天比一天重。 列宁早就看透了斯大林的性格。他曾跟人私下说:“这个厨师只会做辣菜。” 啥意思?就是说斯大林这人手段刚猛,不懂得怀柔,容易把事儿办砸。他还跟一位女同志说过,斯大林“容不下任何不同意见”,而且“是个爱报复的人”。 这些评价可不是空穴来风。在后来的“格鲁吉亚事件”和外贸垄断问题上,列宁和斯大林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列宁认为斯大林搞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处理方式简单粗暴,气得不行,甚至准备联合托洛茨基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向斯大林发难。 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一通电话。 当时中央为了列宁的健康,让斯大林负责监督列宁的疗养制度,说白了就是控制信息,不让工作上的事烦他。但列宁哪是闲得住的人,他偷偷让妻子克鲁普斯卡娅帮他口述文件,其中就包括那份著名的“列宁遗嘱”。 斯大林知道后,直接给克鲁普斯卡娅打了个电话,在电话里用极其粗俗的语言把这位“第一夫人”给骂了一顿,还威胁要把她送到纪律检查委员会去。 克鲁普斯卡娅是谁?那是一路陪着列宁从流亡走到革命胜利的伴侣和战友。你可以想象,当病榻上的列宁从妻子哭着 T T 的诉说中得知此事时,是何等的愤怒。他立刻口述了一封信给斯大林,措辞严厉到近乎是“绝交信”:“您竟然粗暴地对待我的妻子……我请求您考虑,是准备收回您说的话并且道歉,还是愿意我们之间断绝关系。” 这封信写于1923年3月5日。几天后,列宁第三次中风,彻底失语,再也没能站起来。 回头再看那个索要毒药的请求,是不是就更觉得魔幻了? 其实,这恰恰说明了列宁的过人之处,也揭示了他选择斯大林的深层逻辑。这份“信任”,不是同志间的肝胆相照,也不是朋友间的温情托付,而是一种基于对人性最冷酷洞察的“工具性信任”。 在列宁看来,给他毒药这事儿,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执行者? 首先,这个人必须绝对的务实,铁石心肠,不会被情感左右。布哈林太感性,可能会哭哭啼啼下不了手;托洛茨基太傲气,不屑于干这种“脏活”;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则有些软弱,关键时刻可能会犹豫。 只有斯大林,这个被列宁评价为“粗暴”的钢铁之人,才最有可能不受任何道德和情感的羁绊,把这件事当成一个纯粹的“任务”来完成。 列宁要的不是一个陪他流泪的朋友,而是一个能在他最需要的时候,递上那杯致命毒药的冷酷执行官。他相信斯大林的决心和效率,哪怕这种决心是冷酷无情的。 从这个角度看,列宁选择斯大林,恰恰是因为他看透了斯大林的“狠”,而这份“狠”,正是完成这项特殊使命所必须的品质。 当然,斯大林后来的操作更是教科书级别的政治秀。他没有私下答应或拒绝,而是把这件事捅到了政治局。他在会上“沉痛”地汇报了列宁的请求,并表示自己“无法承担”这个任务。政治局的委员们自然也纷纷表示反对,一致决定要“给列宁同志活下去的希望”。 这一手玩得实在是高。斯大林把自己从一个潜在的“谋杀者”嫌疑中摘得干干净净,同时又向所有人展现了他的“人道”和对领袖的“忠诚”,还顺便测试了高层对列宁生死问题的真实态度。 他把一个私密的、烫手的山芋,变成了一场公开的、为自己积累政治资本的表演。 最终,列宁没能用上那份氰化钾。他在病榻上又苦苦挣扎了一年多,于1924年1月与世长辞。

0 阅读:46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