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缩是经济体的慢性自杀。”——看米尔顿·弗里德曼的《美国货币史》,仔细揣摩他陈述的货币供应与经济波动的关系,你不能不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人类社会进入数字货币时代的大背景下,弗里德曼的警告显得愈发尖锐。经济大国日本曾经在长达二、三十年的时间里深陷通缩的魔咒中,情况稍有改善后,浓重的通缩氛围又笼罩在同为经济大国的神州大地上。尽管学界讳言通缩话题,但它对经济秩序的冲击,正在改写传统经济学教科书的认知边界。
一、通缩的死亡螺旋:从资产负债表到集体心理的全面颓圮
通缩是一种系统性的经济风险,其破坏性体现在资产负债表恶化与集体心理预期看跌的双重衰颓中。日本“失去的三十年”和美国1929-1933年的大萧条均显示,通缩一旦形成,便极难逆转,形成一种死亡螺旋。
当物价持续下跌时,全社会的实际债务负担就呈现出指数级上升状态。如果商品价格持续下跌,而生产成本(如工资、租金)仍具有刚性,此时名义收入下降但债务额不变,就导致企业利润空间被挤压,实际偿债压力飙升,甚至引发亏损、倒闭潮。员工的收入也因此下降,政府的税收收入同样受到冲击。个人、企业乃至国家可能陷入“借新还旧”的债务螺旋。此时,企业通过裁员、降薪削减成本,这进一步削弱了居民消费能力,形成“价格下跌→需求萎缩→裁员→消费降级”的闭环。例如,在希腊债务危机中,不但企业的压力增加,全民的收入也明显下降,利息支出吞噬掉新增贷款创造的价值,最终导致了经济崩溃。
价格水平的下跌,又会导致全体市场主体心理的变化,看衰氛围形成。当公众预期价格将持续下跌时,非必要的消费(如家电、电子产品)就会被推迟,耐用品需求骤降,消费延迟效应出现。此时,市场景气度处于恶化条件下,资产回报率预期降低,资本流动停滞,货币流通速度显著放缓。企业投资和私人国内投资(如购房)规模急剧下降,投资意愿被冻结。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揭示的“节俭悖论”在此显现:价格水平下降导致总需求萎缩,企业又被迫降价裁员,最终形成“降价-收入下降-需求减弱-再降价”的恶性循环。
在这一市场演化过程中,可能仍会出现部分生活必需品(如食品、能源)的价格因为气候变化或垄断供应原因而上涨的情况,但这不可能扭转整体性通缩状态。而且此涨彼消,这类刚性支出的增加反而会加剧其他领域消费规模的萎缩。
二、通缩VS通胀:谁的毒性更强?
通胀的本质是货币超发,如同人体高烧——症状剧烈但可逆。央行加息与提准、财政紧缩等“退烧药”用上后,一般都能迅速见效,正如美联储主席沃尔克在上个世纪80年代通过激进的加息策略遏制通胀那样。而通缩更像是经济系统的“癌变”:价格下跌→利润萎缩→裁员降薪→需求萎缩,这种恶性循环是很难治理的。日本央行前总裁白川方明把通缩称为“资产负债表衰退”——即使利率降至负值,仍无法刺激投资。有一个幽默的比喻:通胀像抢钱包的劫匪,你能报警追讨;通缩则是慢性毒药,等你发现时,早已器官衰竭。
1929-1933年美国大萧条期间,通缩现象严重:工业生产指数从1929年的114骤降至1933年的67,汽车产量暴跌75%;农产品价格暴跌54%(其中小麦价格跌60%),企业破产潮使失业率从3%飙升至25%,另有约1万家银行倒闭。更可怕的是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价格长期阴跌,其中房价下跌约70%,引发“负资产”家庭的自杀潮。另外,年轻人因就业无望,被迫控制支出,形成了“低欲望社会”,通缩的“社会绞杀”效应表现得非常明显。反观恶性通胀(如津巴布韦的通胀情况),货币体系虽崩溃了,但以物易物仍能维持基本交易,就业受冲击不大,大多数情况下反而对就业有促进作用。
通胀至少让资产持有者(如房产、股票所有者)有机会保值,而通缩直接剥夺穷人的“生存筹码”——企业利润率下降,破产申请量激增,底层员工失业规模扩大——通缩的残酷在于,它让“努力就能翻身”的信仰变成笑话。
讽刺的是,通缩初期人们会欢呼“钱更值钱”,直到发现工资单和就业机会同步消失,才醒悟过来——这恰似给饥民展示免费餐券,却不得不关掉了厨房一样。
三、破冰之道:非常规政策的技巧
当物价尤其是房价像被施了“魔法”般持续下跌,利润不断缩水甚至归零,企业不断停工、破产,而消费者却攥着钱袋子高喊“再等等”——整个市场上弥漫着“等鱼死了再一折买”的氛围时,我们就知道,通缩这个狡猾的“经济雪怪”又出来了——只有找到好用的破冰镐,并将其高高举起,用力劈下,才可能凿开这层坚冰。
第一镐:大张旗鼓地鼓励民营经济发展
民营经济正面临“信心寒冬”,投资需求接近于“清零”。如何重建他们的信心,这是走出困境的关键。《民营经济促进法》虽然已经出台,但仍需在更高层面继续完善立法工作,让民营老板对企业产权、自主经营权和个人财富安全充满信心。要通过立法与行政手段,清理“新官不理旧账”的顽疾,并避免再欠民营企业的“新账”;要提高政务效率与廉洁度,借此改变民营企业的投资态度;要充分肯定民营经济的地位与贡献,避免唱衰言论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压制。
第二镐:想方设法促进房地产需求的回升
当前民营经济信心低迷。房地产业作为民营经济占比极高的行业,曾经是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中产业链的核心,它的复苏是提升市场预期的关键。必须采取强有力措施,促进市场状况的改善:首先,以国家名义,重新强调与肯定房地产业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和先导产业的地位,以改变市场预期;其次,彻底放开一线城市限购政策,允许任何人购买,不限套数,释放高能级城市需求潜力,从而带动二线城市及全国市场的止跌回稳甚至回升。一线城市不上涨,全国市场的复苏就难实现;最后,还要采取一些辅助措施,如公开宣布紧缩未来几年的开发建设用地供应、优化商办物业的交易政策、调整房地产信贷政策、暂停住宅房产税征收试点等。我已经在多篇文章中详细讲过,此不赘述。
第三镐:优化融资制度与政策,促进公平交易与市场复苏
调整融资制度与政策,促进融资的公平性和交易的恢复,既是眼下救市、对抗通缩的需要,也是制度建设的长期目标。要建立跨部门融资协调机制,整合财政、货币及产业政策资源,确保小微企业能获取高效的信贷支持。要强制金融机构披露融资成本构成,杜绝隐性收费,提升市场公平性。要动态调整融资约束,减少贷款限制,降低监管刚性,允许银行通过风险定价机制实施差异化放贷策略等。要简化信贷审批流程,推广“无还本续贷”政策,减轻企业短期偿债压力。同时要创新融资工具与风控模式,这方面有很多有意义的工作要做。
第四镐:创新财政政策,建造打破通缩的“破冰船”
财政政策不应局限于财政掏钱搞基建或者减税方面,要找到一些更有效的思路,使其成为打破通缩的“破冰船”。比如,将部分基建项目收益权打包为REITs,在金融市场上向投资者出售,并提供税收减免。这样,通过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回笼资金,并将其用于居民消费补贴。也可以出售部分国有股的股权(股票),回笼资金,补贴居民消费。消费补贴应该直接发放现金或限时代金券,不限消费领域。也可以考虑利用这些资金对低收入群体实施“负所得税”政策,即收入低于某一阈值时,直接发放补贴,刺激消费需求。当然补贴要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发放,避免财政资源浪费。再比如,设立“通缩对冲基金”,对价格下降严重的行业给予适当补贴,或对增加用工的企业给予社保补贴等。
四、结语:思考通缩时代的生存法则
虽然通缩是一种毒性很强的“癌变”,但我们不能躺平或等死。“在通缩的寒冬里,学会生火比等待春天更重要”,这是我最近与学员私下见面、讨论对策时常提到的一句话。但是,这个冬天究竟有多长?个人的就业空间究竟在哪里?现金为王的法则还成立吗?个人投资者需要怎样重构资产配置?抗通缩资产究竟有哪些?企业如何躲避价格绞杀战?卷价格、卷服务、卷体验就能胜出吗?红利消失,再练内功还有用吗?……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结合着个人或企业的具体情况去讨论、去规划,也和个人素质、企业管理水平以及国际化生存能力有密切关系,这里就没法给出统一答案了。况且,“个体的理性,会导致集体的非理性”——当太多的人都按照一个方案行动时,有效的对策反而可能失效,导致另一个困局的出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东风
恐怖份子一名[呲牙笑][呲牙笑]
可可
一线城市再怎么涨???
陈sir
房地产商的买办又在兴风作浪了[笑着哭]
用户10xxx40
当年房价涨,说房价不算通货膨胀,因为房价不一样,现在在房价跌,房价也不算通货紧缩,结果是通缩怎么都停不下来,所以要想从通缩里走出来只能是房价一次到胃,否则阴跌不止,百业萧条
木刀
民营企业普遍以诈骗为主,必须加强监管
海天一色_1990 回复 09-23 06:50
怪不得你们那里经济不行,我们这里的搞歪门邪道民营企业,20年前已经死一波了,10年前又死一波,诚心经营的才能活下来,现在活下来的都是苦心经营的
购购狗66
肯定是炒房奴被套死了的人说的话[笑着哭]
菠萝菠萝蜜
房地产的支柱地位是因为它的居住功能和价值决定的不是由它的金融属性和价格决定的。要重启房地产就要铲平高层住宅,让老百姓住进属于自己的房子,不是和别人共享天花板地板和墙壁的鸽子笼。
用户56xxx07
这货收了多少钱?
用户18xxx52
没写作者名字
用户11xxx90
当年美国经济危机时罗斯福是怎么应对
May™
一派胡言乱语,
用户10xxx03
乱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