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上将张发奎曾说:“8年抗战,谈不上什么史诗,我们和日军的作战,几乎没有一场真正的胜利。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迟滞敌人的进攻……” 首先,咱们得搞明白,张发奎说的“真正的胜利”是啥标准? 在他那样的职业军人看来,尤其是在二战那种大背景下,所谓“真正的胜利”,指的是像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那样,一战定乾坤,成建制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彻底扭转整个战局的战略决战。说白了,就是一巴掌把对手扇蒙,让他再也爬不起来。 用这把尺子去量咱们的抗日战争,确实,几乎没有。 就拿我们最引以为傲的台儿庄大捷来说。这一仗打得确实漂亮,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歼敌一万余人,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心。但是,从战略层面看呢?日军的战略主力并没有受到致命打击。台儿庄一仗后,日军绕道而行,徐州最后还是丢了。我们打赢了一场漂亮的局部战斗,却输掉了整个战役。 这种胜利,我们称之为“惨胜”。赢了面子,却伤了里子。更残酷的是,这样的“惨胜”都屈指可数。 大多数时候,我们面对的是一种更令人窒息的现实:敌强我弱,装备、训练、后勤、协同作战能力,全方位碾压。 这不是小说,是活生生的历史。根据一些更新到2024年的军事数据分析,1937年战争全面爆发时,日本年钢产量近600万吨,能造飞机、坦克、航空母舰。我们呢?钢产量不到5万吨,连基本的步枪和子弹都得省着用。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拿什么去跟人家打战略决战?拿人命去填吗? 所以,张发奎的话,不是泄气,而是一种军人独有的、冷酷的清醒。他是在告诉我们,别被“史诗”这两个字冲昏了头脑,那场战争的底色,是无比的艰辛、无奈和悲壮。 理解了“没有真正的胜利”,才能真正读懂后半句的千钧之重:“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迟滞敌人的进攻……” “迟滞”,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消极,对吧?好像一直在被动挨打。但你细品,在当时那种国力悬殊的绝境下,“迟滞”恰恰是最现实、最悲壮,也是最高明的国家战略。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空间换时间”。 这盘大棋,从1937年的淞沪会战就开始了。 张发奎将军本人,就是淞沪会战的总指挥之一。当时,日本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而我们,把最精锐的德械师,当时全国的家底,整整七十多万人,全部砸进了上海这个“血肉磨坊”。 从军事上看,在上海这种无险可守的大城市,背靠长江,面对敌人海陆空三位一体的火力优势,打阵地战,几乎等同于自杀。很多西方军事观察家都认为这是个疯狂的决定。 但我们的战略目标,从来就不是“打赢”淞沪会战。 我们的目的有三个: 第一,用最惨烈的抵抗,把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彻底打碎,告诉全世界:中国,不会亡! 第二,把日本的进攻方向,从他们预想的由北向南,强行拉到由东向西,让他们陷入我们预设的持久战泥潭。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为我们的工业、学校、人才内迁争取宝贵的时间。 大家想想,如果没有上海那三个月的死战,长三角的工厂、故宫的文物、各大高校的教授和学生,怎么可能安然转移到大后方?我们后来的抗战命脉,比如重庆的兵工厂,西南联大的文脉,都是那时候用几十万将士的命换来的时间窗口。 那一战,我们的精英部队几乎被打光,伤亡超过三十万。从战役本身看,是彻头彻尾的失败。但从“迟滞”这个战略目标看,我们成功了。我们把一场闪电战,硬生生拖成了一场消耗战。 这就是张发奎所说的“迟滞”的真正含义。它不是被动的拖延,而是主动地、有计划地用空间、用血肉,去换取抗战最需要的东西——时间。 从上海到南京,从徐州到武汉,从长沙到常德……我们一路败退,一路抵抗。每一场看似“失败”的战役背后,都是这种“迟滞”战略的体现。我们丢掉了大片国土,但我们也把战线拉长到了几千公里,把百万日军死死地拖在了中国的广袤大地上,让他们无法自拔。 日本的国力,根本支撑不起这样漫长的战争。他们就像一拳打进了棉花里,有力使不出,还被死死缠住。 张发奎将军不是在否定抗战的伟大,恰恰相反,他是在用一种更深沉、更真实的方式,诠释这份伟大。 那场战争的史诗,不在于我们打赢了多少场酣畅淋漓的歼灭战,而在于,在那样一个看不到希望的年代,整个民族表现出的那种惊人的韧性。 张发奎将军亲历了这一切。他看到了装备精良的日军,也看到了自己手下那些穿着草鞋、拿着“汉阳造”就敢冲锋的士兵。他深知每一次“捷报”背后,是我方数倍于敌的伤亡数字。所以,他才说不出“史身”那两个轻松的字眼。 他的话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理解,和对袍泽、对同胞最深沉的悲悯。
陈毅对华野的威慑力:人虽在中野,一纸电报吓得陈参座发报道歉“七月二十五日凌晨两
【2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