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蔡国强这个名为《升龙》的项目,其实是在1989年,专门为塞尚故乡法国圣维克多

开心唠唠嗑 2025-09-21 18:28:34

原来蔡国强这个名为《升龙》的项目,其实是在1989年,专门为塞尚故乡法国圣维克多山构想的,目的就是,用这条闪电龙,向西方艺术史宣告“我来了”! 这话听着解气,但细想又有点拧巴。圣维克多山是什么地方?那是塞尚画了一辈子的精神地标,是西方现代绘画的“起点”之一。蔡国强选在这放“升龙”,不是瞎凑热闹,是带着东方艺术的底气,直接站在人家的“主场”喊话——这种勇气,当时没几个中国艺术家敢有。 可有人说该去富士山、阿尔卑斯山,甚至白宫门口,这话就有点想当然了。艺术不是放烟花图热闹,得有根。圣维克多山和塞尚的关联,是《升龙》的魂——龙是东方的图腾,山是西方的艺术符号,两者撞在一起,才炸得出“东西方对话”的火花。去富士山?少了这份“针尖对麦芒”的张力,顶多是场漂亮的景观秀。 再说蔡国强从来不是“只给自己人看”的艺术家。1999年他拿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艺术家;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他设计的“大脚印”从天安门走到鸟巢,全世界都看见了东方的浪漫。他的作品从来都是“走出去”的,只是每一步都踩在“有说法”的地方,不是随便找个有名的地儿就放。 有人觉得艺术该“遍地开花”,可真正的好艺术,从来不是“广撒网”。就像《升龙》,要是挪去别的地方,没了和塞尚、和西方艺术史的对话,那条“闪电龙”就少了精神劲儿,顶多是视觉上好看,却没了打动人的力量。蔡国强懂这个理,所以他选的每一个场地,都藏着他的艺术野心。 而且咱们得明白,艺术的“共享”不是靠地点多,是靠作品本身的穿透力。《升龙》哪怕只在圣维克多山放一次,可它留下的影像、引发的讨论,早就在艺术圈传了几十年。现在提起蔡国强的火药艺术,谁不先想到那条对着西方艺术史咆哮的龙?这比去十个有名的地方放烟花都管用。 当然,不是说不能去其他地方创作,蔡国强后来也在纽约、东京做过大型装置。但每一次创作,他都紧扣当地的文化、历史——在纽约中央公园做《天空中的人,地上的人,水中的人》,是回应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在东京做《樱花》,是对话日本的物哀美学。他的“选地”,从来不是心血来潮。 真正的问题不是“该去哪些地方放”,而是我们能不能看懂这份艺术背后的“较劲”。蔡国强用火药当画笔,不是为了炫技,是想用最东方的方式,在西方主导的艺术史上,凿出一个属于中国艺术家的位置。这种较劲,比任何“出圈”的场地选择都更有分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2
开心唠唠嗑

开心唠唠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