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1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两项关乎美国移民体系的重磅公告,其一将企业为H-1B签证申请人支付的费用从以往的数千美元大幅提升至10万美元,另一项则推出名为“黄金卡”的行政令——个人向美国财政部缴纳100万美元,或由企业赞助缴纳200万美元,即可获得签证加速审批待遇。 这两项政策的出台瞬间搅动美国移民市场,而数据显示,当前持有H-1B签证的群体中,七成以上为印度公民,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期间,美国签发的近40万张H-1B签证中,72%流向了印度籍申请人,2024年获批的约40万份签证中,四分之三同样来自印度。 自2011年启用抽签制度以来,其申请热度持续攀升,亚马逊、微软、Meta等科技巨头常年依赖该渠道填补人才缺口,仅2025财年前三季度,亚马逊一家获批的H-1B签证就超过14000个,微软和Meta各有超过5000个获批。 而印度籍申请人的高占比,与印度IT外包行业的深度绑定密不可分——Infosys、塔塔咨询等印度企业每年办理的H-1B签证多达6.5万个,该行业每年通过跨国人才输出创造的利益超1000亿美元。 费用陡增带来的冲击立竿见影。此前企业为H-1B签证支付的费用通常在数千美元级别,2016年政策调整时技术工人签证费已翻番至4000美元,而此次10万美元的涨幅相当于25倍的跃升。 尽管白宫随后紧急澄清,新规仅适用于未来的新签证申请者,不涉及现有持有者续签及已参与2025年抽签的申请人,且10万美元为一次性费用而非年费,但市场恐慌已蔓延开来——亚马逊、谷歌等企业纷纷指示持H-1B签证的员工留美或立即返回,担忧政策后续出现变数。 对印度IT行业而言,成本压力尤为沉重,印度国家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曾测算,仅2016年费用翻番就令本国企业每年多承担4亿美元成本,此次涨幅将带来的额外支出可想而知。 更关键的是,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直言,此举旨在迫使企业“选择培养美国顶尖大学应届毕业生,而非引进外籍人员抢占岗位”,若企业坚持雇佣外籍劳工,“需先缴纳10万美元,这将导致成本效益失衡”。 与H-1B费用调整形成鲜明对比的“黄金卡”行政令,则暴露了政策逻辑的内在矛盾。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宣称,该项目预计将带来远超1000亿美元收入,用于减税、推动经济增长及偿还国债,网站甚至已上线“立即申请”页面,同时还规划了500万美元的“白金卡”,允诺持有者每年至多270天无需为非美国来源收入缴税。 但这项被美联社称为“绕开国会的举措”,与H-1B政策宣称的“引进高技能不可替代人才”目标格格不入——前者以金钱为核心筛选标准,后者标榜技能优先,两者叠加仿佛形成“没钱别来、有钱优先”的移民筛选体系。 政策背后的深层动因远超“保护本土就业”的表面说辞。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总额已突破37万亿美元,占GDP比重达126.8%,较国会预算办公室2020年的预测提前5年触及这一阈值,严峻的财政困境成为政策出台的核心推手。 特朗普试图通过“富人移民输血”缓解债务压力,但即便“黄金卡”能实现千亿级创收,相较于37万亿美元的债务仍是杯水车薪。 同时,这一举措也加剧了特朗普阵营的内部裂痕——马斯克等支持者因支持H-1B签证与反移民的MAGA群体爆发内讧,而特朗普本人虽表态支持H-1B项目,却推出实质限制政策,立场的摇摆进一步凸显政策的功利性。 外界的连锁反应正逐步显现。印媒愤怒斥责此举“针对印度人”,认为其扰乱了印度籍从业者的正常出行与职业规划。硅谷高管们紧急评估成本影响,部分企业已开始调整雇佣策略,以往常见的多雇主为同一人递申请的现象大幅减少,本科生申请人数显著下降。 移民律师群体也观察到,H-1B申请热度已不如往年,学霸型留学生转向杰出人才EB-1签证,普通申请者或选择回国发展,签证通道正日趋狭窄。 更值得关注的是,“黄金卡”的“金钱换居留权”逻辑引发广泛批评,被指违背美国移民体系长期秉持的人才优先原则,可能损害美国科技行业的全球竞争力——毕竟自H-1B设立以来,该签证一直是硅谷吸引全球技术人才的重要支柱,过度的成本门槛与金钱筛选可能导致人才流失。 对占比七成以上的印度籍申请者而言,无论政策最终走向如何,职业规划的不确定性都已显著增加,而依赖H-1B人才的美国企业与印度IT外包行业,也将被迫重新审视跨国人才合作模式。
白宫对华战略全盘崩溃!美媒曝特朗普拜登集体误判中国压根不想取代美国美国外交
【42评论】【4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