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呐,平田康之!你藏的也太深了   一查才发现,67岁的平田康之,他竟然已经在中

小果爱娱乐 2025-09-22 19:00:24

天呐,平田康之!你藏的也太深了   一查才发现,67岁的平田康之,他竟然已经在中国演戏演了22年。 2003年,平田康之演了第一部戏,在戏中他演伊藤博文,从这里开始他就成了鬼子专业户 2015年,他出演了《伪装者》中的藤田芳政,   你知道吗?当年《伪装者》热播时,多少人对着屏幕里的藤田芳政恨得牙痒痒——这个戴着圆框眼镜、说话慢条斯理的日本特高课课长,看似温和,眼底却藏着刀,每一个眼神都在算计,哪怕只是指尖轻轻敲着桌面,都能让观众跟着揪紧心。那时候谁也没多想,只觉得“这鬼子演得也太像了”,甚至有人跑去查演员表,心里还犯嘀咕“这演员是不是专门从日本请来的特型演员?”可没人会想到,这个把“反派”演得让观众记恨多年的演员,早在十二年前就已经扎根中国影视圈,更没人知道,他这一演,就是二十多年。   2003年那部让他初登中国荧幕的戏里,他演的伊藤博文其实戏份不算多,但为了演好这个历史人物,他专门找了中日双语的历史资料,甚至托朋友从日本寄来伊藤博文的传记和老照片。有人问过他,第一次来中国演戏就演这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不怕被观众骂吗?他当时笑着说“角色没有好坏,只有真实不真实”,后来这话成了他接戏的准则。你看他后来演的那些“鬼子”,没有一个是千篇一律的坏——有的嚣张跋扈,却在独处时会露出对家乡的思念;有的看似冷血,却会在提到家人时眼神软下来。他从不用“瞪眼”“吼台词”这种套路化的方式演反派,反而会在细节里藏戏,就像《四十九日·祭》里的日本军官,每次吃饭前都会先擦一遍筷子,这个小习惯不是剧本里写的,是他查资料时发现那个年代的日本军人大多有洁癖,特意加进去的。   也正是因为这份较真,他成了圈内公认的“金牌反派”,但他从没想过靠“鬼子专业户”这个标签炒作。有次剧组拍夜戏,零下十几度的天,他穿着单薄的军装站在寒风里,导演说可以先拍其他人的戏份,让他去休息,他却摇头说“情绪断了再找就难了”。就这么站了一个多小时,直到镜头过了,他冻得嘴唇发紫,却还笑着跟场务说“刚才那个表情是不是再收一点更好?”这种敬业劲儿,让很多合作过的演员都佩服——不像有些外籍演员来中国拍戏,只想着拍几个镜头拿了钱就走,他是真的把这里当成了“第二个舞台”,甚至为了拍戏特意学了中文,虽然说得不算流利,但跟对手演员对戏时,基本不用看翻译,台词能背得比有些年轻演员还熟。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观众直到现在都“认不出”他。比如有人重看《走向共和》,看到伊藤博文时突然愣住“这不是《伪装者》里的藤田芳政吗?”还有人翻出他早年演的抗战剧,才发现“原来我小时候看的那部剧里,那个坏军官也是他!”这种“脸熟却叫不上名”的状态,其实是他自己选的——不参加综艺,不接商业代言,除了拍戏几乎不出现在公众视野里。有记者问他为什么这么低调,他说“观众记住我的角色就够了,记住我这个人没什么用”。   现在再回头看,22年里他演了几十部戏,几乎全是“鬼子”角色,可没有一部让人觉得敷衍。反观现在有些抗日剧,里面的日本角色要么蠢得像傻子,要么坏得只剩凶神恶煞,完全没了真实感,观众看了只会觉得“假”。平田康之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能跳出“反派脸谱化”的怪圈,让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魂”——哪怕是反派,也不是天生就坏,而是被时代和环境推着走的人。这种对角色的理解,比单纯演“坏”要难得多,也更让观众记住。   如今67岁的他,依然没停下拍戏的脚步。去年还有人在某部抗战剧的片场看到他,头发已经有些花白,但拍起戏来还是一样认真,会跟年轻演员讲历史背景,会帮场务整理道具。有人说他“都这么大年纪了,还演这种辛苦的角色干嘛?”他却笑着说“只要还有导演找我,只要观众还愿意看,我就继续演”。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小果爱娱乐

小果爱娱乐

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