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多数的日本人都认为,二战自己是败给了美国,而非我们,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们是败给了实力更强的美国,而对我们只是无奈的投降。” 这句话在很多中国人的心里钉下了一根刺,日本人到底是不是没把中国放在眼里?是不是一直把失败归咎于美国?是不是坚持淡化侵略责任?这些争议遏制着中日关系的发展。 想要了解这一切,还要回看当年的历史。 十九世纪末,甲午战争那会儿,中国的北洋水师被打得血流成河,领土割让赔款,国家布局被动,日本开始觉得自己比中国厉害。 从那以后,日本在东亚自信心一路膨胀。 接着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在中国东北挑事,再到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拉开帷幕,中国付出了巨大人员伤亡与土地破坏,孤军作战到后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边打边牺牲,才慢慢稳住阵脚。 日本后来在太平洋战场上与美国交战,原子弹落下,苏联出兵,日本才被迫投降。 很多日本人说日本败给了美国、败给了原子弹,是被外力逼急,而不是输给中国。 战后的几十年里,日本有过几次道歉,也有几次谈话释放反省信号,但也有人在靖国神社参拜,有人想淡化“侵略”二字,有人否认某些暴行,这混乱让中国人觉得日本并没真正面对历史。 教育更是存在严重的问题,有调查说多数日本人觉得学校没把战争历史讲清楚,觉得侵略与自卫的界限模糊。 到了近年,中日经济高度依赖,日本制造业对关键电子材料强烈依赖中国,中国对镓、锗等的出口管控,让日本产业感受到实质影响。 这让很多中国人觉得“我一直在告诉你历史,你现在好像还在惧怕被打脸。”日本人的历史叙事加上这些现实经济摩擦,情绪就紧绷起来了。 但事情的根本并不在于谁“总是输在叙述上”,问题是心理与实力存在脱节。 日本战后认知里其实藏着两条主线,一条是“英雄主义和所谓的自尊心,另一条是“国际舆论和邻国期待”,这两条线经常拉扯,日本社会内外对于战争责任的判断标准不一。 国内要维护民族自尊,外面又被邻国不断提醒受害者的视角,政治家就会在“道歉”和“不完全道歉”之间来回摇摆。 日本不少人觉得如果一直道歉,就像一直背负着过去,如果把责任说得太重,会影响国家形象与自信。 日本的教科书、祭祀与政治立场,就成了这些内外拉扯的具体战场。 中国这边痛苦是真实的,南京大屠杀、被侵略、被迫割地赔款,这些都是记忆中的血痕。 如果日本不能在历史上真正承认这些伤害,我国人绝对不会原谅。 痛不仅是过去的事实错没被公开说清,更在于这些错误被淡化、被否认,被觉得“好像是别人要逼日本被迫为之”。 很多中国人希望日本不要只说“我错了”,而要说“是我做错了,是我侵略了,是我该承担后果”。 这个“该承担”不是要永远受责备,是要在公共话语里体现,给受害者记忆一个交代。 其实日本应该明白,他们之所以战败,是因为我国多年的抗战! 任何国家要走出历史的阴影,最关键不是让对方“永远背黑锅”,而是要自我清晰。 日本如果能在政治层面、教育层面、文化层面做出让人看得到的实事。 比如教科书里明确说出侵略事实,政治人物止于参拜靖国神社之类仪式性做法,用公开谈话承认责任,停止否认或淡化战争罪行,那才有可能赢得邻国的尊重,也能让中国民众的伤疤慢慢愈合。 日本战败不是“输给美国”就能掩盖的,它是输给了自己野心、输给了对邻国的侵略行为,输给了把历史责任当作可以选择性承担的态度。 现在中国既要让世界记住,也要通过经济与文化的方式,让那段历史成为日本自我反省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永远逃避的词。 这世上最难过的不是被打败,而是被自己的记忆蒙上支架,一边强颜欢笑一边回避真相。 日本应该明白为自己当年的错误买单,不要妄想在逃避。 信源:人民网 《民调显示日德战争历史教育差距明显》
对越自卫反击战,对越南的打击有多大,为何几十年都难以翻身?据说撤的时候专门炸建筑
【6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