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橙色预警:“桦加沙”将于24日,在广东深圳到徐闻一带沿海登陆! 9月22日18时,中央气象台再次拉响台风橙色预警,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正在一步步逼近我国南部沿海,预计将在24日登陆广东深圳到徐闻一带。 这次预警可不是“虚惊一场”,因为“桦加沙”的来头不小: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7级,堪比一个移动的“超级鼓风机”,最低气压只有915百帕,属于强台风中的强势选手。 很多人可能听到“台风”两个字,第一反应是“又来了”,但这次的“桦加沙”确实有不少值得我们细细了解的地方。 首先,它的路径非常明确,从南海一路杀来,速度不算太快,每小时20公里左右,看起来好像“不着急”,但这正是它“蓄力”的表现。 根据权威气象资料,“桦加沙”将在23日凌晨进入南海海域,之后将在24日强势登陆广东沿海,随即强度将逐步减弱。 不过,就算减弱也别掉以轻心,因为它登陆前的能量积累已经足够在登陆地制造强风暴雨。回顾过往几年类似的台风路径,广东沿海特别是深圳至雷州半岛一带,常常是台风的“首选登陆地”。 这是因为该区域地理位置特殊,三面环海、地势平坦,台风一旦进入南海,往往就像被“吸”过去一样,自然朝这个方向移动。 今年的“桦加沙”也不例外。更有意思的是,它的生成时间和路径跟2017年的台风“天鸽”颇有几分相似。当年“天鸽”重创珠三角地区,电力、交通、城市排涝等都面临了不小的考验。 而这一次,广东各地已提前开始部署防御工作,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多线协同,力图将台风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再往深里看,台风的频繁光顾不仅是气象事件,更是对城市治理、基础设施和应急响应能力的一次实战检验。 以深圳为例,这座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一线城市,在面对台风时,既要考虑山洪滑坡等地质灾害风险,又要兼顾城市排水系统的承压能力。 从近几年情况看,深圳在城市排涝、地铁封闭管理、临时安置点布设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 此次“桦加沙”来袭,深圳已经发布多轮预警,并对部分沿海景区、工地实行封闭管控,显示出其在应对极端天气方面的成熟机制。 除了城市本身的应对能力,公众的防灾意识提升也是这几年变化最大的地方。如今台风预警发布后,市民通过手机就能第一时间收到信息。 社区广播、物业通知、单位安排也都能做到“点对点”覆盖。与过去“等台风来了再说”相比,现在更多人懂得提前储备物资、检查门窗、减少外出,甚至积极配合转移避险。 这种全民参与的防灾模式,正是我们面对自然灾害时最坚实的底气。眼下,“桦加沙”即将登陆的消息已成为南方不少城市的头等大事。 广东沿海的群众、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都在为这场“硬仗”做充分准备。未来几天,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沿海渔民,都需要继续关注权威气象信息,避免恐慌情绪,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毕竟,台风虽不能阻止,但我们可以把影响降到最低。台风每年都会来,但我们应对的姿态却一年比一年更从容。 这背后,是科技的进步、制度的完善,也是每一个普通人在面对灾害时的理性与冷静。面对“桦加沙”,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参考资料: 台风橙色预警:“桦加沙”将于24日在广东深圳到徐闻一带沿海登陆 2025-09-22 19:15·中国新闻网
为了抗击台风桦加沙,广东惠州一条街上的所有店铺,都租用了重型卡车停在门前,这样可
【4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