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某一天,王明健在毕业前夕被两名没有任何军衔、职务标记的神秘军人带走,他们让王明健在学校的一间办公室里签署一份文件,自此之后,王明健便如同人间蒸发一样销声匿迹了。 那么他为何会被带走呢? 他究竟去哪了呢? 1956年的中国,一个普通大学生的突然失踪引发了无数猜测。 中南矿冶学院的高材生王明健,在毕业前夕被两个神秘人带走后,整整30年杳无音信。 家人找不到他,同学联系不上他,就连学校的档案里也找不到他的去向。 直到半个世纪后,真相才逐渐浮出水面——这个消失的年轻人,竟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背后的无名英雄。 王明健于1933年6月出生于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城关镇和平桥,1955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 。 这个来自湖北山区的农家子弟,凭着过人的勤奋和天赋,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中的佼佼者。 说起王明健被带走那天,其实挺戏剧性的。 那是1956年春天,离毕业典礼就剩几天了,同学们都在忙着拍照留念,互相写同学录。 王明健正在宿舍收拾东西,准备回老家找工作。 突然有人通知他去校长办公室,说是有人找。 推开办公室的门,他看到了两个陌生人。 这俩人穿着普通的中山装,没有任何标识,看不出是啥单位的。 他们告诉王明健,国家有一项重要任务需要他参与,但必须绝对保密,连父母都不能说。 签了保密协议后,他就得跟他们走,可能很多年都回不来。 王明健当时才23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 听说国家需要他,二话不说就签了字。 就这样,他跟着那两个人离开了学校,从此人间蒸发。 其实王明健去了哪儿呢? 1956年7月被一纸调令秘密分配到309大队 ,这是中国第一支铀矿地质勘探大队。 当时新中国正秘密研制原子弹,最大的难题就是核燃料——没有铀,原子弹就是空谈。 王明健的任务,就是要从铀矿石里提炼出制造原子弹所需的核燃料。 这活儿有多难? 当时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连个像样的提炼设备都没有。 苏联专家撤走后,更是两眼一抹黑,全靠自己摸索。 1958年,王明健接到二机部的秘密会议通知 ,上级下了死命令:半年内必须提炼出两吨二氧化铀。 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王明健硬是想出了办法。 他琢磨着,既然没有先进设备,那就土法上马。 他创造了一套筛选富矿、把富矿打碎,再用稀硫酸浸洗,最后用氨水中和的方法 。 听起来简单,可在当时这就是突破性的创新。 没有防腐蚀的不锈钢容器,就用陶瓷缸代替;没有现代化设备,就自己动手造。 这个被称为"土法炼铀"的方法,虽然简陋,却解决了大问题。 王明健带着工人们日夜奋战,硬是在广东翁源县的深山里建起了中国第一个土法炼铀厂。 说实话,这工作不光辛苦,还特别危险。 1959年8月,王明健在试验中,两次经历了含有核辐射的爆炸,身上多处被烧伤 ,差点丢了性命。 可他愣是咬牙坚持,伤好了接着干。 最让人心酸的是,1958年底,家中发来电报说奶奶病危,第二封电报发来时,奶奶已经去世 。 王明健对着电报磕了个头,眼泪还没擦干就又投入工作了。 他从小是奶奶带大的,可老人家到死都不知道孙子在干啥。 经过三年苦战,下庄水冶厂生产了71.3吨的重铀酸铵,占当时全国土法炼铀的总量的67% 。 这批核燃料,直接保证了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 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很多参与研制的科学家都回了原单位,可王明健选择继续留守。 他在粤北山区一待就是31年,直到1995年才退休。 这期间,他解决了几十项技术难题,可外界对他一无所知。 退休后,王明健长期饱受着病痛的折磨,仍潜心研究世界未解的量子化学难题 。 直到2014年,国家为纪念原子弹爆炸50周年,才找到了这位隐姓埋名的功臣。 当问他有啥要求时,王明健挥挥手:"我没有任何要求,只要祖国和人民需要,我无上光荣! " 2020年春节刚过,86岁的王明健病情加重。 2020年2月,王明健在病中把小女儿王琴叫到身旁:"爸爸解了一生的一道化学题,我说你记,让听得懂的科学家少走弯路" 。 他把自己20多年的研究成果全部口述给女儿,要无偿贡献给国家。 2020年7月7日上午在广东韶关核工业四一九医院逝世,享年87岁 。 这位为中国核事业奉献一生的老人,终于可以安息了。 回头看王明健的一生,从1956年那个改变命运的春天开始,他用整整64年诠释了啥叫真正的爱国。 没有鲜花掌声,没有功名利禄,有的只是一腔热血和满腔忠诚。 他曾说:"不要为自己活着,人为自己活着很渺小,人生最美好的是当你停止生存时,还能以你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服务。 " 王明健的故事,是那个时代无数隐姓埋名的科技工作者的缩影。 他们在最艰苦的条件下,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共和国的核盾牌。 他们不求闻达于世,只求国家强大;不求个人荣耀,只求民族复兴。 这些真正的国之脊梁,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王明健走了,但他的精神永存。
1949年,王明的全家福,几年后王明带着全家人乘苏联飞机赴莫斯科看病,并且一去不
【24评论】【8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