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原油价格未因供应过剩的预测而暴跌? 随着全球转向使用非化石燃料以及经济增长依然乏力,原油供应即将出现过剩,这将导致油价大幅下跌。这是几乎所有价格预测机构数月来所传达的信息。然而,基准油价却一直保持相当稳定的态势。有人称这很令人费解。但实际上这并无神秘之处。预测结果并不能反映现实中的供需情况。 麦格理集团的全球能源策略师维卡斯·杜维迪本月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这其中存在一定的谜团。整个市场都在期待出现巨大的供应过剩,但价格却没有随之大幅下跌。为什么价格没有降到每桶 47 美元,而是 67 美元呢?” 我们没有预计油价会达到每桶 47 美元,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欧盟和美国持续采取额外制裁措施,试图大幅削减俄罗斯的能源出口收入。由于俄罗斯是全球第二大石油生产国,其石油供应中断将会影响全球的供需平衡——分析师们清楚这一点,预测者们也是如此。然而,他们却淡化了这些地缘政治风险,转而强调交通电气化以及许多关键市场经济增长乏力正在削弱石油需求的观点。与此同时,预测者们表示供应正在增长,而显然这种供应增长与价格毫无关系——但事实并非如此。 油价未能降至每桶 47 美元这一价位的第二个原因在于中国。有关媒体曾发表大量文章,声称中国的石油需求已接近峰值,之后将会急剧下降。然而,与此同时,中国一直在增加原油储备,即便需求增长有所放缓,这也是事实,毕竟中国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经历了迅猛的增长。事实上,路透社的克莱德·拉塞尔在最近的一篇专栏文章中指出,自今年 3 月以来,中国的原油进口量一直在上升,即便其中一部分原油被储存起来而非用于炼油。也就是说,拉塞尔认为,“从 3 月起,中国进口原油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满足国内燃料需求所需的水平。” 此外,还有需求与实际石油消费量之间的差异这一方面。牛津能源公司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探讨了石油市场的这一方面,通过引用显示不存在供应过剩迹象的存储数据,驳斥了即将出现供应过剩的传言。例如,浮动存储量低于 2022 年的水平,当时所有人都在为反俄制裁做准备。经合组织的库存(通常作为预测的参考指标)也低于五年平均水平,这意味着消费状况相当良好。另一个表明需求超出预期的指标同样来自中国,即燃料出口量的减少,这是牛津经济公司所指出的。 然而,这种背景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仍被忽视,取而代之的是对电动汽车销售预测和国内生产总值预测的过度关注,以及对欧佩克+决定在 2022 年解除产量限制的提及。 “没错,价格肯定会有下跌压力,但我并不认同会出现每桶 40 美元油价的说法,”有位专家说道。“只要中国的采购需求存在,且欧佩克+的闲置产能受到限制,价格下跌的趋势就会得到保护。”此外,还有生产商对价格偏低(对大多数生产商而言)的反应。这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事实上,美国生产商今年已经通过放缓生产增长的速度来做出回应了。 尽管预测者们做出了种种预测,但油价仍保持稳定。尽管有人声称,在过去几年里,由于所谓的“影子船队油轮”大量用于运输俄罗斯原油,导致石油市场的波动性有所增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的“盲区”,使得交易商难以准确了解供需平衡的情况,但油价在未来可观察的时期内仍将保持稳定。同时,地缘政治因素将继续推动油价上涨,而对供应过剩的预测则会限制油价的上涨空间,无论是否真的会出现供应过剩的情况。 这种物质化现象似乎正变得越来越不可能发生。据麦格理集团一位预测市场过热情况的专家称:“问题在于,熊市需要有出乎意料的因素,而这次却没有这样的因素。”
美国打压成功?中国GDP降至美国的59%?全球老二的崛起被打断?2024年中国G
【4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