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毛主席请王震来看他。当时他身上带着枪,所以警卫不让他见主席,毛主席看到这种情况后,对卫兵说:“王震不会伤害我的,我相信他,以后他来找我,除了他带了原子弹,没必要拦他!”[无辜笑] 1908年王震出生于湖南浏阳一个贫苦农家,少年的他拉过人力车,修过铁路,在社会最底层摸爬滚打,这段经历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格,也让他对旧社会的苦难有了切肤之痛。 1927年十九岁的他加入共青团,自此将个人命运与革命事业紧密相连。 在革命早期他的军事才能便已显露,1933年九渡冲战役,他率部歼敌五百余人,俘敌近千,这场胜仗让他在红军中声名鹊起。 长征途中他随红二方面军穿越险阻,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在1936年抵达甘肃会宁,完成了这次战略大转移。 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八路军120师359旅旅长兼政委,在晋西北抗日前线,他指挥部队成功收复宁武等县城,建立起巩固的雁北抗日根据地。 1941年面对根据地极端困难的经济形势,他率领官兵在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垦荒三万八千亩,不仅实现部队粮食自给,还向党中央上交余粮三百万斤。 新中国成立伊始,他主动请缨奔赴新疆,在他主持下,新疆军民开垦荒地百万亩,修建水利工程无数,他力排众议,在北疆成功种植棉花和甜菜,彻底打破了“北疆不宜种棉”的传统观念,钢铁厂、发电厂相继建成,荒芜的石河子驿站在他手中蜕变为“戈壁明珠”。 1955年授衔仪式上,他被授予上将军衔,获授一级八一勋章,但这位功勋卓著的将军始终保持着劳动者的本色,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同吃同劳动,也就是在这一年秋天,发生了中南海佩枪的那一幕,毛主席特意嘱咐警卫,今后王震往来不必限制,这份信任,源于两人对建设新中国的共同信念。 即便步入晚年他依然心系边疆,1980年代初,新疆局势出现波动,年过七旬的他临危受命,四年内四次奔赴新疆,他走遍喀什、伊犁等地的城乡,倾听各族群众心声,既耐心解释政策,也坚决依法处置违法行为,在他的努力下,新疆社会秩序逐步恢复稳定。 同时他极力推动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81年这一建议获中央批准,1990年兵团实行计划单列,这一体制为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仍在为边疆建设呕心沥血。 1993年他将军在广州逝世,按照其遗愿,他的眼角膜捐献用于医学研究,骨灰撒在他倾注了半生心血的天山山脉,从革命战场到建设一线,从南泥湾到天山脚下,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奉献。 回顾王震将军的一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将领,更是一位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实干家,那把中南海的佩枪,早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但它所象征的同志信任与革命情谊,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在当今时代,这种建立在共同理想和相互理解基础上的信任,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网友们感动不已: “这种革命友谊太珍贵了!现在很难见到这样的上下级关系,完全是建立在共同理想基础上的信任。” “王震将军真是实干家,从打仗到种地再到建设新疆,干啥像啥,这才是真正的全能型人才。” “老一辈革命家的作风让人敬佩,枪不离身见主席,现在想想真是难以想象。” “看完才知道新疆兵团是王震将军推动恢复的,真是为边疆发展操碎了心。” “骨灰撒天山,角膜捐国家,一个人能把奉献精神贯彻到生命最后一刻,泪目了。” “毛主席看人真准,知道王震是值得托付的人,这种识人用人的智慧值得学习。” “南泥湾开荒那段太励志了,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还能上交300万斤粮食,现在年轻人应该学学这种拼搏精神。” “作为新疆人,真心感谢王震老将军,没有他当年的付出,就没有现在的好日子。” 如果王震将军生活在今天,您觉得他会在哪个领域做出最大贡献?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王震同志生平
猜你喜欢
1945年昭和20年10月9日。吴港外重创坐沉的中巡洋舰青叶号
2025-10-12
量贩的大橘
朱一龙檀健次空枪非官宣不约,一切尊重檀健次个人选择[作揖]
2025-10-12
颖谈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