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O25年4月8日 深圳15岁男生杀害同班同学案 今天开庭。凶手的家属跪下,并哭哭啼啼请求原谅,被害人的爸妈怒了:对着我女儿狂扎十多刀造成死亡,现在家属还装可怜。杀人偿命,天经地义。哪有凶手靠“未成年”留着未来,而受害者却永远离开这个世界! 这场庭审撕开了人性最阴暗的一面。10月15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庭审现场,凶手钟某及父亲突然下跪求饶。而在此前半年间,受害者优优父母从未收到加害方任何道歉。迟到的忏悔表演,掩盖不了26刀带来的永恒伤痛。 案发细节令人窒息。4月8日下午,钟某在小区楼栋门口持网购折叠刀捅刺同班同学优优。更残忍的是,他听到倒地呼救声后竟二次折返,继续捅刺。这个年仅14岁的少年,用26刀彻底斩断了一个家庭的希望。 凶手的预谋性令人胆寒。案发前他通过网络搜索“14周岁杀人需承担什么责任”,甚至曾尝试网购毒药。这不是冲动犯罪,而是精心策划的杀戮。 最讽刺的是两个家庭的关系。优优父母连续三年无偿接送凶手上下学,这份善意最终换来的是女儿在家门口的血泊中丧生。 庭审中凶手的辩解苍白无力。辩护律师试图将动机归结于“遭受校园欺凌”,但老师和同学的证词显示,钟某本人才是施暴者。他甚至抱怨看守所太累想回学校,对生命毫无敬畏。 受害者母亲一夜白头。她登录女儿微信给自己发“妈妈我想你了”,这份跨越生死的思念让所有人动容。而优优原本可以考入深圳前20的重点高中,未来被残忍剥夺。 案发后凶手的谎言更加恶劣。他回家谎称“见义勇为受伤”,父母竟在业主群散布这个版本。若不是警方迅速侦破,见义勇为的谎言可能永远掩盖真相。 法律面临严峻考验。根据《刑法》第49条,作案时已满14周岁的钟某最高面临无期徒刑。但26刀的残忍程度,是否应该触发更严厉的惩处? 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的是行凶者还是受害者?当年龄成为恶性犯罪的挡箭牌,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法律边界?法律的温度不该变成对残忍的纵容。 两个少年走向截然不同的终点。一个成绩优异、阳光开朗的少女永远停留在15岁,一个内心阴暗的行凶者却在法庭上乞求宽恕。生命的天平从不该如此倾斜。 此案折射出青少年心理教育的缺失。从嫉妒心生根到仇恨爆发,期间竟无人察觉。家庭、学校、社会都需要反思,如何预防下一个悲剧。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认为?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