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看过毛主席写的一首词后,说写的时令不对,但毛主席说没问题,是你错了。
这是什么情况呢?
郭沫若说的这首词,就是毛主席那首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我们先来欣赏一下——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郭沫若认为哪里不对呢?就是第一句,又是“西风”,又是“雁叫”,又是“霜晨”,写的都是秋天的景象,但红军当年两次过娄山关的时候,是在1月和2月,都是冬天,怎么能有秋天的景象呢?
所以,郭沫若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说:“红军长征第一次由遵义经过娄山关,是在1935年1月。第二次又经过娄山关回遵义,是在当年2月。就时令来说是在冬末春初。为什么词的上阕写的却是秋天?西风、雁叫、霜晨,都是秋天的景物。这怎么解释?要说主席写词不顾时令,那是说不过去的。因此,我才进一步知道:《娄山关》所写的不是一天的事。上阕所写的是红军长征的初期,那是1934年的秋天;下阕所写的是遵义会议之后,继续长征,第一次跨过娄山关。想到了这一层,全词好像才豁然贯通了。”
那么,郭沫若的这个解释对不对呢?
郭沫若写完这篇文章后,专门送给毛主席审阅,毛主席就在文章后面写了一段话,其中写道:“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胜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就是这样。”
可见,毛主席写的这首词并没有错,当时虽然是冬末春初,但娄山关所在的贵州遵义,气候仍然像是北方的深秋,所以,这首词开头写的都是深秋的景象,是没问题的。
(参考资料:《中南海里的肝胆相照》)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