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苓桂术甘汤治“滞”,苓桂枣甘汤治“逆”,茯苓甘草汤治“乱”中医临床辨治主要有辨证

苓桂术甘汤治“滞”,苓桂枣甘汤治“逆”,茯苓甘草汤治“乱”

中医临床辨治主要有辨证、立论、选方、用药4个环节,目的是在理、法、方、药统一的基础上,尽快把患者治好,这套系统的办法已经沿用千百年,较为权威的出处是《伤寒论》。

《伤寒论》大量经典论述和方剂,至今还在临床发光发热,如“群方之祖”桂枝汤,“解表发汗”小青龙,“回阳救逆”四逆汤等等。中医临床“十大名方”队伍里,《伤寒论》的方剂占了6个,足可见该书及方剂在中医历史和临床的地位。

在《伤寒论》里,有这么一组方剂,以通阳、化气、行水、祛湿、扶正为目的,虽然没有入选任何“名方排行榜”,但却是中医不可不学、不可不用的存在,它就是“苓桂剂”。

苓桂剂,就是以茯苓和桂枝为主要配伍组成药方,用于治疗各种“水气病”,即临床表现为心悸/心下悸、口渴/口不渴、小便不利、气上冲胸等主要症状,其病机集中在太阳病误治引起心、脾、肾三脏阳虚不能化水,水饮停聚或泛滥而致病。

苓桂剂的组方,主要是用茯苓的淡渗利水消阴翳,宁心安神缓心悸,补脾扶正制水饮。用桂枝的温通心阳消阴翳,平冲下气降浊水,补益心阳制水饮,从而化气、行水、健运而降冲逆。

在《伤寒论》里,苓桂剂是一个“大团队”,方剂共有7首,后世中医又衍化出另外8首,以及数不清的加减化裁方,形成一个庞大的方剂系列,“原装”的7首方剂,分别是: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苓桂术甘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苓桂枣甘汤

茯苓桂枝白术猪苓泽泻汤——五苓散

茯苓桂枝生姜甘草汤——茯苓甘草汤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桂苓五味甘草汤

茯苓桂枝泽泻白术生姜甘草汤——茯苓泽泻汤

茯苓桂枝防己黄芪甘草汤——防己茯苓汤

这7首方剂里,有一个中医临床“十大名方”——五苓散,但中医临床应用和对比较多的是三个方剂: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茯苓甘草汤,它们的基本证候要素都是水饮不化,基本用方目的是振奋阳气,在病位和病机上也有明显区别,细分起来就是:

苓桂术甘汤治中焦之“滞”,苓桂枣甘汤治下焦之“逆”,茯苓甘草汤治上焦之“乱”。

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茯苓甘草汤均由4味药组成,均有茯苓、桂枝、甘草三个相同的药材,均可用于阳虚水停症,但正是由于使用白术、大枣、生姜的差异,带来主治病位、病症的明显区别,中医带你认识一下:

1、苓桂术甘汤治中焦之“滞”

苓桂术甘汤在《伤寒论》条文是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病症起因是脾阳亏虚,津液运化失常,津液阻于肾,出现“心下逆满”。

或者因太阳病误用吐法或下法,中阳受损,中焦阳虚,脾胃运化降浊受影响,气不化水,聚湿成饮,主要辨证要点有3个:心下逆满,头晕目眩,脉沉紧。通俗理解就是中焦胀满,出现“滞”的问题。

由于水饮停中焦,阻遏清阳上升,水寒内停引起脉沉紧,这是典型的阳虚水停,所以用苓桂术甘汤。其中茯苓淡渗利水驱逐水邪,桂枝+甘草辛甘合化,心阳得温所以带动脾阳恢复运化,这就是“虚则补其母”的治法,再用白术甘温和苦燥,健脾利水燥湿。

临床如果脾虚水停之症沉积较久,可适当增加泽泻利水,另外再配陈皮理化中焦之气。现代围绕脾阳虚弱、痰湿中阻这个病机,可用于治疗风心病、肺心病、慢性肾炎、心包积液、心力衰竭等病症。

2、苓桂枣甘汤治下焦之“逆”

苓桂枣甘汤见于《伤寒论》第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病症起因是大量出汗引起心肾阳虚,水寒盛于下焦。

汗为心之液,发汗太过,心阳骤然受损,心阳虚不能下温于肾,肾水无所制则妄动,所以脐下动悸,水气上逆感觉腹部有气向上冲,叫“奔豚”,应“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苓桂术甘汤最大特点是重用桂枝,达到4两,是苓桂剂里用量最大的,桂枝是治“奔豚”症的重要药材,可平冲降逆。另外,茯苓也重用到8两之多,用量大了以后,偏走于下,可急泻下焦水寒,与桂枝构成防治“奔豚”证的双保险,主要是防“逆”。

但该方点睛之笔是用大枣15枚,大枣可治腹胃邪气,安中养脾,既能治悸,又能治惊,现代用苓桂枣甘汤缓解神经性心悸、慢性肾炎、膀胱和胃部疾病等。

3、茯苓甘草汤治上焦之“乱”

茯苓甘草汤又叫苓桂姜甘汤,见于《伤寒论》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五苓散证和茯苓甘草汤机理近似,区别在于五苓散是急(渴),茯苓甘草汤是缓(不渴)。

问题是,五苓散适用于太阳蓄水证,即膀胱蓄水证,这是下焦的问题,为何相似的茯苓甘草汤又变成上焦?

原来,诱发“汗出不渴”的原因,是心阳不足,水饮停于心胸,症见心下悸,四肢厥冷,口不渴,心阳不足,则水寒之邪上逆生乱,水停心胸而心下悸,且阻遏肺气宣发肃降,所以卫阳无法达于四肢,引起四肢厥冷,而水饮停于心肺而不是脾胃,所以脾胃运化虽受影响,但还能运化升清,所以津液能上达于口,口不渴。

茯苓甘草汤用桂枝、甘草辛甘发散,宣发卫阳,先解四肢厥冷,然后用茯苓利水渗湿,生姜是方剂的亮点,可温散心胸之水逆,改善乱象,所以心悸、厥冷等问题就缓解了。

所以,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茯苓甘草汤作为三大关键的“苓桂剂”,都能治阳虚水停,但一个主中焦,化寒饮,治“滞”;一个主下焦,除邪气,治“逆”;一个主上焦,散厥冷,治“乱”。临床要注意辨别,且要遵医嘱用药。

作品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