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网约车巨头逐鹿低空经济:从地面拥堵到天空突围

2025年的秋天,当一架橙色无人机载着奶茶降落在济南千佛山285米高的观景台时,距离景区几公里外的泉城广场附近,一辆网约车正缓缓停靠在路边接载乘客。这两个看似无关的场景,却在同一个时空维度里,悄然勾勒出未来出行产业的变革图景。

据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最新数据,截至2025年9月,全国393家网约车平台共收到7.58亿单订单,环比下降3.9%。数字背后,是地面出行市场增速放缓的客观现实。与此同时,滴滴出行正式成立低空科技公司,与高德“空中高德”、曹操出行“天地空一体化”战略形成呼应,一场从地面延伸到低空的出行革命正悄然开启。

在这个转型的关键节点,网约车行业同时面临着内部整顿与外部拓展的双重考验。十一黄金周期间,享道出行订单量同比提升55.49%,跨区域出行订单占比超41%,数据表明出行需求依然旺盛。但另一方面,杭州等地单车日均营收397.33元,同比小幅下降1.25%,近三成车辆日均接单不足10单,运力过剩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网约车市场的“天花板”已隐约可见,寻找新的增长点成为行业共识。

低空经济的兴起,恰如其时地为出行巨头们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当珠海、岳阳、天津、哈尔滨等地在10月份接连清退不合规网约车平台,当上海开展网约车行业乱象整治行动,当广州出台服务规范、成都发布判责指引,整个行业在地面层面正经历着严格的规范与洗牌,更标志着监管体系日趋完善。在这种背景下,向低空拓展不仅是业务创新,更是战略必然。

从政策层面看,10月15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正式实施,明确禁止平台强制司机低于成本价运营,这为整治“一口价”“特惠单”等低价乱象提供了法律依据。与此同时,东莞设定平台抽成上限25%,山东、浙江试点网约车司机工伤保险,这些措施都在倒逼行业从价格战转向服务竞争。而低空经济作为全新的赛道,尚未被低价竞争的阴云笼罩,成为平台寻求差异化竞争的蓝海。

各大平台在低空出行领域的布局已悄然展开。滴滴的低空科技公司不仅是简单的业务延伸,更是对其大出行生态的战略补充。在十一期间,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订单同比增长19.63%,这些场景恰恰是未来低空出行与传统网约车接驳的关键节点。高德的“空中高德”计划依托其在地图导航领域的传统优势,试图构建空地一体的导航体系。而曹操出行的“天地空一体化”则延续了其一贯的重资产运营思路,谋求在全链条服务中建立竞争壁垒。

然而,低空出行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技术标准、空域管理、安全监管等体系尚在建设中,基础设施不足成为制约因素。正如千佛山无人机外卖航线运营方所坦言,“目前这条航线还不盈利,更多是作为示范项目来探索”。这也揭示了当前低空经济应用的普遍现状——示范意义大于经济效益。

从司机和运力角度看,行业转型期的阵痛依然明显。在西安等城市,低价订单取消后司机收入同比增长12%,但部分地区运力过剩问题未解。司机对计价算法公开、成本分摊标准明确的诉求愈发强烈,这种对透明化的追求也将延续到未来的低空出行服务中。当无人机和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成为新的运力补充,如何构建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仍是平台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与此同时,传统巡网融合的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杭州已有1.2万辆巡网融合车辆,但仍有30%处于不活跃状态,这说明单纯的运力整合并不足以释放全部价值。未来的低空出行网络,需要与地面交通实现更深度的融合,而非简单的替代或补充。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网约车平台向低空经济延伸,不仅仅是业务多元化,更是对整个出行理念的重构。当出行从二维的地面走向三维的低空,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用户体验都将发生根本性改变。正如千佛山景区工作人员所言,无人机项目丰富了山顶区域业态,成为“科技赋能智慧景区”的标杆实践。这种创新体验,正是未来低空出行价值的缩影。

展望未来,网约车巨头的低空逐鹿才刚刚开始。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政策的完善,低空出行将从小众场景走向大众日常。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打开出行软件时,将不再只是选择快车、专车或拼车,而是要根据交通状况,在地面出行与低空飞行之间做出最优选择。

从地面到天空,网约车行业的这场突围战,不仅关乎企业生存,更关乎整个出行产业的未来形态。当地面交通日益饱和,向三维空间寻求解决方案已成为必然趋势。千佛山顶那架无人机送来的,不只是一杯奶茶,更是出行产业进化的信号。在这个意义上,网约车巨头的低空逐鹿,实际上是在为整个城市交通系统寻找新的出路,这是一场不能输的未来之战。(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戴升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