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当你觉得生活无望时,就读读史铁生,他曾写过这样一段让人感慨万千的话:“我四肢健全

当你觉得生活无望时,就读读史铁生,他曾写过这样一段让人感慨万千的话:“我四肢健全时,常常抱怨周围环境糟糕,瘫痪后,怀念当初可以行走奔跑的日子。 史铁生这个人,1951年1月4日出生在北京,从小在胡同里长大,那时候北京还挺传统的,他上学的地方是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7年毕业。毕业没多久,1969年他就去了陕西延安那边插队,当知青。黄土高原上干农活,挺苦的,三年后,1972年,他的双腿出问题了,脊髓血管瘤导致瘫痪,从此坐上了轮椅。回北京后,他没闲着,先在街道工厂干活,组装零件什么的。说实话,那时候残疾人找工作不容易,但他坚持下来了。 1974年,他开始试着写东西,一开始是业余的,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叫《法学教授及其夫人》,没想到还登在杂志上。从那以后,他慢慢成了作家。1981年,他写了《午餐半小时》,讲工厂生活。1983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拿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这篇写的是他插队时的经历,农村的日子,农民的苦乐。1984年,又有《奶奶的星星》,挺感人的。 1985年左右,他开始探索先锋小说,像《命若琴弦》、《我之舞》、《原罪·宿命》,这些作品有点实验性,结构不传统,探讨人性、命运什么的。说白了,他不是光写故事,还想挖深点。长篇小说有《务虚笔记》,1996年出的,这书挺厚的,讲一群知识分子聊天,聊人生、爱情、信仰,层层嵌套,像哲学对话。另一部长篇《我的丁一之旅》,2006年,里面有自传成分,写残疾人的内心世界。散文方面,他最有名的是《我与地坛》,1991年发表,讲他瘫痪后在地坛公园坐着想事,母亲的爱,生命的意义。 很多人读这个都感动,因为接地气,不矫情。还有《秋天的怀念》,写母亲照顾他,母子情深。《记忆与印象》、《扶轮问路》、《墙下短记》、《好运设计》、《黄土地情歌》、《我的梦想》,这些散文集都收录了他的随笔。 后期,他身体越来越差,1998年肾病转成尿毒症,每周得透析三次,但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他写了《病隙碎笔》,从2002年到2006年,用透析间隙的零碎时间拼出来的。这书分成好多小段,241则笔记,谈人生、命运、信仰、爱情、金钱、道义、健康心态、成功途径。里面没大道理,就是从自己经历出发,平平实实说。比方说,他觉得生病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别开生面的经历。生病的经验让他懂得满足,发烧时盼着退烧,退烧了又觉得那是多大的幸福。过程就是这样,一步步来。 他不信完美世界,以为无苦无忧的目标会让人逃避现实,看不见信仰真意。苦难在他看来,不是要征服,而是要面对,找出路。残疾让他思考局限,人来到世上都带着残疾,怎么解释这局限?他说可能是上帝的旨意,让人追求更好,但别指望天堂在人间。信仰不是许愿,而是承认限制,找灵魂的家。他还谈死亡,不是结束,而是过程的一部分,人死如灯灭,但灵魂可能在别处延续。 爱情在他笔下,不是浪漫,是互相扶持,残疾人的爱情更现实,得面对身体问题。金钱呢,他说够用就好,别贪,道义是底线。成功不是出名,是坚持写下去,表达真心。这些想法,都从他坐轮椅、透析的日子提炼出来,不空洞。 2010年12月31日,他因为脑溢血走了,59岁,去世后捐了肝脏和角膜,帮助别人。遗作整理成《史铁生作品全编》,十卷,三百万字,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