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清朝试图和平统一台湾,郑经却得寸进尺要独立。清朝康熙继位后,他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清朝试图和平统一台湾,郑经却得寸进尺要独立。清朝康熙继位后,他有个心病,就是台湾,此岛已经被郑氏集团控制了多年,孤悬在海外,如何统一也是康熙一直考虑的事情。康熙刚上台的第一年,也是郑成功从荷兰人手里将台湾岛夺回来的第一年。 康熙刚坐上龙椅没多久,就盯上了台湾岛。那时候郑成功刚从荷兰人手里把岛抢回来没几年,就病死了,留下郑经这帮人盘踞在那儿,搞得清廷头疼。康熙八岁登基,顺治十八年那年,郑成功带着水师三万多人,从金门出发,硬是把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的殖民地给端了。荷兰人占岛二十多年,建了热兰遮城,靠着火炮和堡垒守着,可郑成功一波猛攻,围城几个月,荷兰总督揆一扛不住,投降了。岛上本来就有不少福建移民,郑成功一来,就把那儿变成反清基地,种田开荒,修堡垒,还鼓励汉人移民过去,人口从几万涨到十几万。但郑成功自己没享几天福,收复岛没几个月,就染上热病死了,才三十九岁。郑经接班,这家伙是郑成功的长子,早年跟着老爸打仗,经验老道,可野心也大。他把基地从台湾挪到厦门一带,控制海峡两岸,靠着海盗式的劫掠沿海船只,攒钱养兵。 台湾隔着海峡,孤零零的,郑氏集团在那儿称王称霸,动不动就派船骚扰福建沿海,烧村抢粮,清廷想动手也得掂量掂量兵力。康熙聪明,亲政后先稳住大局,搞经济,修水利,练军队,花了几年时间让国力慢慢回血。他对台湾的打算,从一开始就定调子:先试试和平方式,省得两败俱伤。顺治十八年刚过去,清廷就派人去谈,条件开得还行:郑经你归顺吧,封你个靖海侯,世袭的,免税免兵,家里人还能进京当官。康熙这思路接地气,不想白白扔钱扔人命过去。结果郑经不干,他觉得清军水师不行,海战吃亏不了,就狮子大开口:要像朝鲜那样,当藩属国,自己管自己,名义上认清朝,实际独立。这不等于变相要自立门户吗? 清廷没急着翻脸,继续谈。康熙二十年左右,又派使者去,带了金银绸缎,条件再松点:多给点自治权,边境不设关卡啥的。郑经还是那套,拖着不表态,中间还派船偷袭大陆沿海,抢了漳州一带的货,气得康熙在宫里砸杯子。谈判这么拉锯,足足二十多年,清廷让一步,郑经进两步。康熙这期间也没闲着,亲自主持水师改革,找来施琅这号人帮忙。施琅本来是郑氏旧将,水战高手,早年帮郑成功打过仗,后来和郑经闹翻,投了清廷。康熙赏识他,升他福建水师提督,让他练兵造船,从厦门到泉州,船厂天天叮叮当当,造出几十艘大舰,配上红夷炮,战斗力蹭蹭上涨。郑经那边呢,仗着海峡天险,自以为稳,内部却乱:他强征民夫修堡,税重得岛上民怨沸腾,军队也缺粮,靠抢劫维持。康熙看在眼里,等的就是这个时机。谈判谈崩的导火索,是康熙二十年郑经突然病死,四十五岁就没了,留下儿子郑克塽接班。这小子才十几岁,岛上一下子乱套,舅舅他们争权,军心不稳。清廷一看,机会来了,但郑克塽还是死扛,不肯低头,继续要藩国地位。 康熙二十二年,施琅水师出动,先从小仗打起,从厦门打到金门,郑军扛不住,退回台湾。清舰炮火猛,郑氏水师老旧,接仗就散。施琅带队,三十多艘船,渡海直扑澎湖,郑军想堵,结果被风浪和炮弹双重夹击,溃不成军。八月十三日,清军登陆鸡笼(今基隆),士兵上岸后,直奔承天府(今台南)。郑军守城,堡垒林立,可清军步骑配合,炮轰步进,七天就把主城拿下。郑克塽见势不妙,率众投降,跪地献印。康熙下诏赦免,不杀不株连,郑克塽封了个公,迁到大陆养老。施琅进岛,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移民政策一推,岛上慢慢安定。整个收复过程,清廷死伤不多,郑氏军队基本瓦解,台湾回归版图。 搁今天,台湾地区防务部门老鼓吹“自卫”,可历史告诉我们,孤岛难守,海峡对岸实力摆那儿。郑经就是反面教材,野心家下场多半惨。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22
用户10xxx22 2
2025-11-06 18:51
汉贼不两立,凭啥刘备要向曹魏地头?明郑凭啥要向满清低头?别拿现在的国家统一和当时局势比拟,那叫引喻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