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其实啊,李自成不是完全不要粮,而是换了种法子。他的队伍走到哪儿,首要目标就是攻打

其实啊,李自成不是完全不要粮,而是换了种法子。他的队伍走到哪儿,首要目标就是攻打官府仓库和藩王封地。明朝末年,各地藩王、宗室占着良田万顷,官仓里粮食堆得发霉,而老百姓却饿得啃树皮。李自成的军队打下洛阳时,就从福王朱常洵那里缴获了堆积如山的粮食和银两。这就像打开了天然的粮仓和金库,足够部队吃用好久。老百姓看着平时作威作福的王爷被收拾,仓库里的粮食分给了饥民,自然拍手称快。 再说那“追赃助饷”,这名字起得挺文雅,说白了就是从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那里收缴财产。明朝末年官场腐败,各地官吏巧立名目搜刮民脂民膏。李自成的队伍每攻克一地,就设立专门机构,勒令这些人家交出赃款。在北京期间,这项政策更是大规模推行,从明朝官员那里追出了数千万两白银。这些钱粮直接充作军饷,比向穷苦百姓征税来得快,也来得痛快。 咱们还得明白,李自成起义军本身就不是常规部队。他们采取的是流动作战,今天在这儿,明天在那儿,不像官府需要建立固定的税收体系。这种打法有个好处——打到哪儿,吃到哪儿。占领城池后,除了打开官仓,还会向当地富户“借饷”,或者要求商会、行会提供资助。虽然这也算变相的征粮要款,但主要压力不在普通农民身上。老百姓看到的,是闯王队伍来了不用像官府那样年年交税、岁岁纳粮,自然觉得这队伍与众不同。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不纳粮”的养兵方式,也有它的软肋。部队走到哪里,就靠当地的存粮和缴获过日子,一旦战事不顺,或者需要长期驻守某个地方,粮草供应就容易出问题。特别是在北方旱灾连年的情况下,光靠打官府、抄家产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后来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也开始尝试建立赋税制度,只是时间太短,没能完善起来。 仔细琢磨,“不纳粮”这三个字,更像是一种政治号召。明末土地兼并严重,王爷贵族占着天下大半田地却不纳税,税负全压在贫苦农民身上。李自成打出这个旗号,正是戳中了明朝统治的要害。他让老百姓明白,不是天下没有粮食,而是粮食都被少数人霸占了;不是养兵必须苦百姓,而是明朝的统治方式出了问题。 现在回头看,李自成这套养兵办法,其实是特殊时期的特殊选择。在王朝崩溃的乱世里,他巧妙地把战争的负担从农民转移到了明朝统治阶级身上。这既解决了部队的给养问题,又赢得了民心,确实是一步高棋。只可惜他进入北京后,没能及时转变策略,建立稳固的财政体系,最终功亏一篑。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09
用户10xxx09 2
2025-11-09 10:43
论点分明,说中关键点